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第三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十一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总结
作者:陈有信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  点击数24822  更新时间:2006/10/25 1:03:36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10、葡萄膜及免疫:大会收到葡萄膜炎及眼免疫方面论文66篇,其中专题讲座8篇、大会发言28篇。中日葡萄膜炎研讨会由中方的张美芬、杨培增和叶俊杰和日方的Annabelle Aokada、Koh-hei Sonoda和Jun Azumi 分别就小柳-原田氏病,白塞氏病和急性视网膜坏死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交流。著名的日本眼科学家Shigeaki Ohno报告了亚洲的葡萄膜炎与眼内炎症概况,杨培增报告了葡萄膜炎的诊断思维,柳林和王红报告了玻璃体切除治疗葡萄膜炎疗效。这些内容反映了目前我国和国际葡萄膜炎诊治现状与进展。有关葡萄膜炎和免疫的基础研究方面,叶俊杰首次报告了中国AIDS患者房水中检测到HIV病毒。此外,还报告了葡萄膜炎动物模型的制作、细胞因子的检测、HLA及基因易感研究等,基本接近或达到了国际水平。

11、视觉科学与视觉生理:共收到论文62篇,进行了8个专题学术讲座,20篇论文演讲,展出23块展板。在这次会议上,视觉科学与视觉生理的学术交流着重于近两年来的重大进展和研究热点。在视觉科学和视觉会议的安排上,出现了两大亮点,一是主题分明地将视觉科学与视觉生理的会议分为四个单元,包括动物视觉电生理技术-眼科功能研究的技术平台、视网膜功能与疾病诊断-婴幼儿视网膜功能检测、视觉科学的进展-在体研究视网膜到视皮层的拓扑投射、低视力的视觉质量评估-提高低视力人群生存质量,特色突出;二是打破常规,让年轻的研究生为大会作专题演讲,给优秀的研究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会议邀请到国内、外八位顶级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来自英国伦敦Moorfields眼科医院Graham Edwin Holder教授的“图形视网膜电图:临床应用展望”专题演讲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Moorfields眼科医院是世界上历史最久的眼科医院之一,Graham Edwin Holder教授更是临床电生理的首席科学家,他的演讲为我们客观评价黄斑状况和直接检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功能提供了依据。中国科学院光学研究所姜文汉院士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在新型眼科医学中的应用研究”的专题演讲更是鼓舞人心,提供了细胞水平的细微观测,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工具和高分辨率的研究观测手段。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阴正勤教授的“低视力视网膜病患者的视觉质量评价”的专题演讲首次在全国会议上关注低视力人群的视觉质量评价,指出低视力患者视觉功能评价体系和手段亟待加强和完善,准确的低视力诊断有助于及早发现和治疗,对改善低视力人群的生活质量极其重要。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吴德正教授的“隐匿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诊断”对广大临床电生理工作者提供了很好地诊断标准,使CNV、 OMD 、AZOOR这类棘手的眼病能够得以较早确诊。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王玲教授做了“无后极部病变的近视眼视网膜厚度及阈值敏感度”的专题讲座,探讨了近视性黄斑病变前期视网膜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我们对近视性黄斑病变发生、发展的认识。上海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赵培泉教授做了“婴幼儿视觉功能评价”的专题讲座,提出 ERG和VEP不但可以客观地评价婴幼儿的视觉功能,而且可以辅助诊断Leber先天性黑矇等遗传性眼病及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手术前后的视功能进行评价。第四军医大航空航天医学系张作明教授在会议上做了“我国发现的3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模式动物研究相关进展”的专题讲座,为我们传递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研究中的新的信息和技术。此外,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生刘婷婷的“视觉皮层视网膜拓朴投射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报告了应用无创的功能磁共振方法(fMRI)观察人视觉皮层的拓扑样投射分布,为进一步将fMRI 应用于观察疾病状态下皮层活动改变的研究奠定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