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斜视的检查常规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951  更新时间:2003/12/19 16:58:34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斜视的检查内容多而复杂,而且面对的病人大多为儿童和婴幼儿,因此医生必须具有全面良好的操作水平,极大的耐心细心和爱心,一个准确的检查结果需要多次的重复和全面分析。

 

一、            病史及主诉:

主诉:常见的主诉有斜眼、斜颈、双眼视物模糊、复视、单眼畏光等。

病史:病史的采集对诊断、选择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发病年龄:1岁内发病,多为先天性斜视

2、    发病的诱因:外伤、发烧等

3、    既往史:母亲的妊娠期间病史。生产时有否难产,尤其是产钳助产易发生斜视。斜视的治疗史。儿童斜视并发弱视及弱视的治疗情况。

4、    斜视出现的规律:斜视的出现时有时无,间歇性或调节性斜视。持久斜视为恒定性斜视。双眼交替斜还是单眼斜。

5、    复视及斜颈的规律:是单眼还是双眼复视。

6、    家族史:共同性斜视和某些先天性麻痹性斜视是与遗传有关的眼病。

 

二、           检查

(一)        眼部常规检查:前节及眼底必须认真检查不能忽略,以免漏诊。有些儿童     的视力底下,斜视是由于先天性白内障或先天性眼底病引起。

(二)        斜视专科检查

1.        知觉状态的检查

(1)    视力:单眼视力、双眼视力;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远视力、近视力。常用的视力表有国际视力表(snelenn视力表)、标准视力表、对数视力表。

      婴幼儿视力的特殊检查方法

儿童及婴与幼儿视力应该由医生亲自检查或专科护士检查。良好安静  的检查环境。

定量方法:视动眼震仪:适用于新生婴儿

                选择性注视卡:适用于1岁内幼儿

                新型视力检测卡:适用于2-3岁幼儿

                点状视力表:适用于3-5岁幼儿

                儿童图形视力表:适用于5岁以上儿童

      注意事项:儿童及婴与幼儿视力应该由医生亲自检查或专科护士检查。良好安静  的检查环境。

检测远距离为5米,近距离为33厘米的视力。

                标准照度为1000 lux

                辨认时间 2-3秒

                遮盖要完全,不压眼球

                头位要正,不能用歪头用另一只眼偷看

              E字视力表每行查半数以上再看下一行

(2)   屈光检查:儿童斜视一定要了解屈光状态,确认斜视与屈光的关系。

①                必须完全麻痹睫状肌后检影验光。用1%阿托品眼膏比较安全,每天3次,           共用5天。注意中毒反应,更换药物。

②      检影方法:祥见屈光检查。

③      复验时根据斜视的性质决定眼镜处方(见斜视的诊疗)

(3)   注视性质的检查(见弱视的检查常规)

(4)   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双眼视功能又叫双眼单视,是双眼共同完成的功能。

[目的]:斜视病人通常没有双眼视功能或者不健全。斜视治疗正位后,尤其是儿童斜视治疗正位后可以建立或健全双眼视功能。因此该项检查是评估斜视在知觉方面损害的程度及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

[方法与结果]:

1)同时机检查:

①      worth将同时机检查双眼视功能分为Ⅲ级。

Ⅰ级为同时视又称融合点,用Ⅰ级画片检查。

Ⅱ级为融合功能,用Ⅱ级画片检查,测定融合范围。

Ⅲ级为立体视觉,用深度知觉画片检查。

Ⅲ级逐级检查,如果Ⅰ级没有通过,说明没有双眼单视功能,有可能是单眼或双眼交替抑制,或者是视网膜对应缺如。

②                在Ⅲ级立体视定性基础上,用颜氏立体定量画片检查立体视的定量级别。最高级测到60秒角。范围在800—60秒角。患者辨认到哪个级别,那个级别就是他的立体视定量级别。

③                用同时知觉画片检查他觉斜视角和自觉斜视角,根据两种斜视角的比较确定双眼视网膜对应状态。

正常视网膜对应—主观斜视角==客观斜视角

异常视网膜对应—主观斜视角≠客观斜视角

企图正常视网膜对应—交叉抑制点==他觉斜视角;

企图异常视网膜对应—交叉抑制点< 他觉斜视角;

和谐的异常视网膜对应—异常角==他觉斜视角;

不和谐的异常视网膜对应--异常角< 他觉斜视角。

异常角:主观斜视角与客观斜视角之差。

2)worth四点试验:

方法:

被检查者戴红绿眼镜,分别注视33厘米及6米处四点灯,右眼红片、左眼绿片。眼镜与四点灯的红绿波长颜色互补,红色眼镜只能看见红色灯,绿色眼镜只能看见绿色灯。四点灯的颜色分别为白色、红色、及两个绿色。

结果:

①      病人看见四个灯,说明有双眼单视,若2红2绿则右眼为主导眼;若3绿1红则左眼为主导眼。

②      如果病人看见5个灯,3绿2红说明病人有复视。若红灯在右为内斜视,红灯在左为外斜视。

③      如果病人仅见2个红灯,为左眼抑制;仅是3个绿灯为右眼抑制。

④      如果主眼交替使用,病人会看见5个灯,其中的白灯一半是红,一半是绿,实际上还是四个灯。

此法虽然不够准确,小的抑制性暗点被忽略,但方法简单易操作,能判断是否有抑制,复视还是双眼视。

3)   Bagolini线状镜法。

该检查眼镜的双眼镜片均由许多细条纹组成,产生马氏杆的效果。右眼线条的轴位是45度,左眼的轴位是135度,相互交叉。

方法:Bagolini线状镜置于双眼前,嘱患者分别注视33厘米及6米处的点光源,在半暗的室内检查,同时配合遮盖法。根据病人感知光带的状态判断结果。

结果:

①                若两条光带相互垂直,交叉在点光源上(遮盖眼球不动)说明有双眼单视为   正常视网膜对应。遮盖眼球有移动说明有斜视为异常视网膜对应。

②                若仅是一条光带说明一只眼有抑制,根据所见光带的方向判断哪只眼为抑制眼。

③                若看见两条相互垂直的光带,有一只眼的光带在中央有断线现象说明这只眼有中心性抑制暗点,且有周边融合存在。

④                两条光带分开并看见两个光源为复视。若出现同侧复视为内斜,出现交叉复视为外斜。

4)      4△三棱镜试验:

目的:检查是否有中心性抑制暗点,用来判断中心融合还是周边融合,常用于微小   斜视的检查。

方法:嘱患者注视33厘米处的点光源,于一只眼前置一底向外的4△三棱镜的时候注意观察另外一只眼的移动反应,两只眼分别置4△三棱镜交替检查。

结果:

①      置三棱镜时,双眼均向棱镜尖的方向移动,很快没置三棱镜的那只眼又回到原在位上,这是正常的反应。

②      若双眼有第一个同时同向运动而没有第二个回到原在位上的运动,说明没置三棱镜的眼有抑制性暗点。

③      置三棱镜时,双眼均不动说明置三棱镜的那只眼有抑制性暗点。

④      三棱镜底向外测定的是微小内斜;三棱镜底向内测定的是微小外斜。

(5)   立体视检查法:立体视觉是建立在双眼同时知觉和融合基础上的一种独立的高级双眼视功能。

1)            远距离6米检查法:同时机的目镜是+6.5D凸透镜,主焦距为16厘米,目镜与视标距离等于主焦距,其间装一平面反光镜与视线呈45度角,被检查者不需使用调节,因此属远距离检查。

方法:在检查同时知觉融合功能的基础上查立体视。将双臂放在融合点的位置,插入一对立体视画片。先用深度觉的定性画片,若存在深度觉再用随机点立体图画片定量检查。从800秒角到40秒角逐级检查。

2)            近距离检查法:33—40厘米的立体视是双眼使用调节辐辏参与的动态立体视觉,与静态的远立体视觉产生机制不同。临床指导意义也有差别。

①   Titmus立体图:(Titmus fly test)

原理:使用偏振光眼镜使两眼分离,各自传递两张有视差的图形,经过大脑综合,产生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感知。

方法:检查在自然光线下进行,患者的视线必须与图面垂直。先查筛选定性图,再查视物排列定量图。

结果:若看见一个飞起来的大苍蝇为定性通过。查立体定量,从800秒角--40秒角。记录识别的级别。

该法使用简单,适用幼儿,但准确性差,假阴性高。适用于筛查。

②   颜氏立体图本:

原理: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根据双眼视差设计图对而成。并利用红绿互补原理,双眼戴红绿眼镜看图产生立体效果。

优点:不含单眼线索,必须双眼视才能产生深度知觉。图形设计巧妙伪装,排除了主观经验的因素,准确性高。 方法及结果:

①             以示教图开始检查。右眼戴红镜片,左眼戴绿镜片。距离为30—40厘米,正常光线下检查。

②             立体视锐度测定,从视差800秒角—40秒角,按顺序查,直到不能读出为止。≤60秒角为中心凹立体视,80秒角—200秒角为黄斑立体视,>200秒角为周边立体视,800秒角不能辨认为立体盲。

③             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的测定,从30分角—100分角,顺序辨认,直到不能辨认为止。二者的极值均为100分角。

④             中心性抑制暗点测定,分别查5度、3度、1度的暗点,并确定是那只眼抑制。

2.  眼位定性、斜视角定量检查:

[  目的:]

(1)有否斜视:真斜视、假斜视。

(2)隐性斜视、显性斜视。

(3)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

(4)斜视的方向:内斜、外斜、垂直斜(上斜、下斜)。

(5)交替性斜视、单侧性斜视。

(6)间歇性外斜、恒定性外斜。

(7)调节性内斜、部分调节性内斜、非调节性内斜。

(8)了解注视眼

(9)A、V征

[  注意事项:]

(1)儿童斜视与调节融合关系密切影响眼位的结果。必须戴眼镜检查,比较裸眼及戴镜的度数差别。

(2)分别检查远距离6米和近距离33厘米的斜视角分别查。斜视定性往往只做近距离检查,只有间歇性外斜远距离检查更有意义。斜视定量做远、近两中距离的检查。

(3)间歇性外斜需单眼遮盖1小时后查斜视角

(4)眼位偏斜的度数,单位是圆周度或三棱镜度

[  方法及结果:]

(1)遮盖法:

原理:通过破坏融合功能发现是否偏斜。

条件:双眼必须具备一定的眼球运动功能和注视能力。

1)     单眼遮盖法(又称遮盖—去遮盖法)

        用于区别显斜还是隐斜,发现斜视的方向。

方法:嘱患者注视前方33厘米处的光点视标,遮盖一只眼破坏融合,观察未遮盖  眼的运动方向及有没有运动。去遮盖后观察被遮盖眼的运动及方向。

结果:

①  遮盖一只眼(右眼为例),观察左眼是否运动和运动方向。若没动,再遮左眼,右眼也没有运动,说明没有显斜可能是隐斜。去遮盖时被遮眼也不动说明是正位。

②  遮盖右眼,移去遮盖时右眼移动到注视位说明有隐斜。根据移动的方向确认是内隐斜(由内向注视位移动)还是外隐斜(由外向注视位移动),上隐斜是由上方向注视位移动。

2)     交替遮盖法:

目的:判断隐斜、显斜、间歇性斜视;最大限度暴露斜视度。

方法及结果:先遮盖一只眼,迅速将遮眼板移到另外一只眼。交替遮盖两只眼反复几次,如果两只眼均不动,说明是正位,没有隐斜。若出现运动根据方向判断是哪种隐斜。内隐斜由内向原在位移动,外隐斜由外向原在位移动,上隐斜由上方向原在位移动。当眼球不动,可加快交替遮盖的速度,破坏融合让患者来不及控制正位,暴露出间歇性斜视。 3)          遮盖共同试验:又称间接遮盖法

目的:主要用于婴幼儿的斜视和弱视的定性检查。

方法及结果:遮盖板离被遮眼距离要比上述方法远,置在眼与注视目标之间约5—  10厘米处,检查者可以同时观察双眼的运动状态,判断是否斜视、弱视。

(2)        斜视角的定量方法:

1)          角膜映光法:观察点光源在角膜上的反光点位置来测定斜视度,以圆周度为单    位,用“+”表示内斜,用“—”表示外斜。

方法及结果:嘱患者注视33厘米处点光源,并配合交替遮盖法暴露斜视角,看斜视眼上光点的位置,分别以+-15度、+-20度、+-25度、+-30度、+-45度表示。需要查6米远斜视角时,用二个光源,嘱患者注视放在6米远处的光源,检查者用另一个光点投射到注视眼的中央看斜视眼的光点位置。

此方法简单快速,结果粗略,易受Kappa角、瞳孔大小、角膜大小的影响。适用于婴幼儿及纯美容手术的检查。

2)     三棱镜加遮盖法:远近两种距离分别查,左右眼分别注视检查。

方法及结果:检查者右手持遮盖板,交替遮盖双眼,右手持三棱镜置于斜视眼前,逐渐增加三棱镜度直到未遮盖眼不在移动为止,即患者的斜视度。查内斜三棱镜基底向外,查外斜三棱镜基底向内,即三棱镜尖指向斜视方向。此法适用于交替注视者。 3)          三棱镜角膜映光法(Krimsky试验法)

方法及结果:嘱患者双眼注视33厘米处的点光源视标。置三棱镜于注视眼前,并逐渐增加度数。看斜视眼上的光点位置移到瞳孔中央时的三棱镜度数即为斜视角。

适用于单眼注视者。

4)     视野弓法:类似查周边视野。用弧形视野计检查。

方法及结果:嘱患者把下颌放在下颌托上,前额紧贴固定架。注视眼和视野弓的中央点在一条直线上。分别令注视33厘米处的目标及6米处的目标。检查者的手中持一蜡烛光源,沿视野弓移动直到反光点于斜眼的瞳孔中央,此时视野弓上所指的刻度为斜视的圆周度数或三棱镜度。

此法较角膜映光法准确适用于各种水平斜视术前的定量检查,尤其适用于外斜视的远近不同距离的斜视度的定量比较。

5)          同视机角膜映光法:

方法及结果:选用同时知觉画片,置两侧画片筒里,注视眼注视同侧的画片,观察斜视眼光点的位置,调正转动镜筒直至反射光点位于瞳孔中央,交替熄灭光源,双眼不再移动。此时刻度盘上的指针所指的度数为病人的斜视角度数。此法的结果往往比用上述其他方法检查的结果所得的斜视度小。

6)          Kappa角检查法:

视轴与瞳孔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Kappa角。

视轴位于瞳孔中心线的鼻侧为正Kappa角,视轴位于瞳孔中心线的颞侧为负Kappa角。

目的:为了斜视度测定的更为准确,必须测定Kappa角。对功能性斜视手术   的设计尤为重要。

方法及结果:

①   同视机测定:将Kappa角测量画片置于画片槽内,画片上有一行数字

“E D C B A 0 1 2 3 4 5”。令被检查者注视中央的“0”,若角膜发光点位于鼻侧,为正Kappa角;位于颞侧为负Kappa角。依次注视其他数字直至角膜发光点正对瞳孔中央,此时的度数就是Kappa角的度数。每个数字为1度。

②  视野弓法:

令患者下颌置下颌托上,前额顶住额托。遮盖一只眼,另一只眼对准视野弓中央的视标。检查者持电光源置视野弓的“0度”位置,检查者用一只眼注视被检查者的光轴,观察患者角膜映光点的位置。若位于瞳孔中央,Kappa角为“0度”;位于鼻侧为正Kappa角;位于颞侧为负Kappa角。移动光点直至角膜映光点和瞳孔中央重合,该处视野弓上的度数即为Kappa角的度数。

两只眼分别查。

7)          隐斜检查方法:马氏杆法又叫隐斜计法

目的:

检查隐斜的性质和度数。

方法:

用马氏杆置被检查者一只眼前(用许多玻璃圆柱镜组成的镜片),另一只眼注视点光源。分别检查33厘米和6米。在半暗室内进行。根据亮线和灯的相互位置判断结果。马氏杆横放查水平隐斜,竖放查垂直隐斜。

结果:

①            灯光位于线上为正位。

②            线条位于同侧眼为外隐斜。

③            线条交叉到对侧眼为内隐斜。

④            线条在下的眼为上隐斜,线条在上的眼位下隐斜。

(3)        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测定(AC/A)

AC为调节性集合,C为集合。AC/A为单眼调节引起的调节性集合的量,每一个屈光度的调节引起调节性集合的三棱镜度,正常值为4—6三棱镜/D。

目的:

为水平内、外斜分类提供指标;作手术设计的依据。

方法:

①                隐斜法:在充分矫正屈光不正后,戴镜下检查。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分别测出视远和视近的斜视三棱镜,再用公式计算:

计算公式:AC/A= 视近斜视角—视远斜视角 / 3 + 瞳距(厘米)

②                梯度法:全部矫正屈光不正后,注视距离不变。先测量注视6米处视标时的眼位偏斜三棱镜度,然后加用凸或凹透镜片,测量增减调节力时的眼位偏斜度数,并通过公式计算出结果。

戴用凸透镜时,调节力减少,集合相应减少;戴用凹透镜时,调节力增加,集合相应增加。

计算公式:AC/A= (△2--△1) / D

     △1:戴镜前的眼位偏斜度;△2:戴镜后的眼位偏斜度;D:所戴透镜的度数。

     计算时,外斜取负值,内斜取正值。

3.      眼球运动检查法:眼球运动检查对麻痹性斜视、牵制性斜视的诊断及治疗、手术设计极为重要。眼球运动包括双眼同向运动(注视运动);双眼异向运动(分开运动);单眼运动:水平、垂直、旋转。

(1)        单眼运动的评估:

内直肌:内转时瞳孔内缘和上下泪点呈一条直线为正常,超过为抗进,达不到为不足。 外直肌:外转时颞侧角膜缘达到外呲为正常,达不到为不足,记录离外呲角差几毫米。超过外呲角为功能亢进。

娃娃头试验:

目的:婴幼儿不合作,外转时可能达不到外呲角,为了和外直肌麻痹鉴别,采用此方法。

 方法及结果:检查者两手固定患儿头部,突然使其左右转动,随着头的运动眼球必然随之左右运动。观察达到什么位置。外转时角膜外缘达到外呲角为正常;达不到外呲角为不足。

多条肌肉麻痹时一定要查单眼运动,同时要与对侧眼的同名肌肉运动做比较,找出哪条肌肉不足。 (2)        双眼同向共同运动:

注视运动:

主要是6个主要诊断眼位:包括颞上方、颞下方、鼻上方、鼻下方、水平左、水平右。检查A.V征时加正上、正下两个方位,再加上原在位,称之为9个诊断眼位。每个运动方位都是两只眼的主动肌收缩参与完成的,即一对配偶肌。例如两只眼向右上方看时,是右眼的上直肌和左眼的下斜肌共同完成的。6个诊断眼位,6对配偶肌参予运动。

方法及结果: 以点光源让病人分别注视上述几个方位。根据光点在两只眼上的位置,了解每个方位上的一对配偶肌作用是正常、亢进、还是不足。为诊断提供依据。合并内呲赘皮的病人应除外假性的上、下斜肌亢进。

(3)        双眼异向运动:集合运动(辐辏检查法):

目的:

以测定辐辏近点(集合近点)的数值判断是否正常。作为诊断视力疲劳的依据之一。

方法及结果:

嘱患者双眼注视由眼前30厘米出向鼻尖缓慢移动的视标。当一只眼出现外斜或者患者主诉出现复视的那一点就是辐辏近点(NPC)。

为了精确可用近点测量仪或者辐辏测量仪检查。

(4)    旋转斜视的检查:临床上比较少见。一旦出现旋转斜视的患者,临床症状非常明显,旋转复视,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困扰。一般发生在双眼视觉未成熟之前的旋转斜视常常会以功能代偿方式—主要是形成异常视网膜对应来消除旋转斜视产生的复视,因此除了DVD之外恒定性旋转性斜视一般发生在成人。旋转性斜视的定性定量检查对手术的设计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1)     主观检查法 :

A    双马氏杆法:用于旋转性斜视的定性检查和定量检查

①            将不同的颜色的双maddox杆分别垂直放置于镜架上,置一小度数底向下的三棱镜于左眼前,使物像上移。

②            嘱患者看33厘米处光源,若出现两条平行的水平线,说明无旋转斜视。

③            任何一条线或两条线倾斜,则有旋转偏斜。

④            让患者调整maddox杆的位置,直至两线平行。在镜架刻度上读出轴的变化量,即为旋转斜的读数。

⑤            如果一条线向鼻侧倾斜为外旋斜视,向颞侧倾斜为内旋斜视。

    B     同时机法:采用“+”字融合画片置于画片筒上,嘱患者说出“+”字倾  斜  的方向。检查者操作旋转扭,让左、右两眼的“+”字融合成一个“+”字,此时旋转扭上所指的位置就是旋转斜的度数。

2)          客观检查法:

眼底镜检影法和眼底照相:正常情况下中心凹位于位于视乳头中下1/3的水平上。通过视乳头中心和下界缘画二条水平线,中心凹应该在这两条线之间。如果达到或超出上线或下线则有旋转斜视。

(5)        确定麻痹肌的检查法:

1)          复视像检查法:

要求:

在自然光下,右眼前置一红色玻璃片,检查者手持条形光源或点光源。分别放在患者正前方1米处和6个诊断眼位,此时有双眼视的病人会看到两个光点:一红一白,根据红白像的位置及距离判断是哪条肌肉麻痹。

 

①    只有具备双眼视正常视网膜对应的斜视患者方可应用,主要用于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病人的检查。

②    该法属于主观检查方法,需要病人能高度配合,方可得到可信的结果。

③    检查时患者能保持正常头位。

④    多条眼外肌麻痹用该法检查不确切。

结果分析:

①    是水平复视还是垂直复视

②    水平复视是同侧还是交叉。若是同侧复视应该内斜—可能某只眼的外直肌麻痹。若是交叉复视应该是外斜—可能某只眼的内直肌麻痹。

③    6个诊断眼位上的复视像,哪个方向上的复视像距离大,这个诊断眼位上的一对配偶肌可疑为麻痹肌。

     如果是水平复视,看水平右位复视像距离大,还是水平左位距离大。

     如果是垂直复视,要注意右上、右下、左上、左下四个方位哪个方位上复视像距离大。

④    在复视像距离最大的方位上,周边物像属于哪只眼,哪只眼就是麻痹肌的眼。

2)          Hess屏检查法:

利用红绿互补原理,被检查者戴红绿镜,红色镜片只能看见Hess屏上的红灯视标,绿色镜片只能看见Hess屏上的绿色视标。检查对象必须具备正常的视网膜对应。陈旧性眼肌麻痹病人不适用。

Hess屏检查的结果准确、可靠,可重复性强。是临床应用的常规方法。

方法:

病人端坐在距Hess屏面50厘米位置,戴红绿眼镜。先右红左绿,再右绿左红。令患者注视Hess屏上的红色视标,并用手持的绿色投射灯指出红色视标的位置,与其重合。依次操纵中心及周围9个方位的红色视标画连线。其结果是两眼在分离状态下各个诊断眼位的偏斜度。

结果:

图形缩小:肌肉运动不足,为原发性偏斜,为麻痹眼。根据肌肉行使作用的方位确认是哪条肌肉麻痹。 图形扩大:肌力亢进,为继发性偏斜或原发性亢进。

3)          同视机法:仅适用于正常视网膜对应及双眼视力良好者。

方法:

用同时知觉画片或者“+”画片分别测定9个诊断方位的主观斜视角。

结果:

斜视角(水平、垂直和旋转)最大的位置就是麻痹肌所在的方位。

4)          Parks三步法:是诊断垂直肌麻痹的方法。

双眼共有8条眼外肌是有垂直旋转作用的。通过三个步骤的检查逐一淘汰正常的肌肉,最终确认麻痹肌。

方法:

第一步:确定哪一只眼上斜视。如右眼上斜视,可能为右下转肌组(右下直及上斜)的麻痹,或左上转肌组(左下直及上斜)的麻痹。除外了其它四根肌肉。

第二步:确定垂直偏斜是向右侧注视时大还是向左侧注视时大,若向左侧注视时大,侧又可以排除了右下直肌及左下斜肌,仅剩右上斜肌及左上直肌。

第三步:利用前庭反射,观察头被动倾向一侧时的眼位,(Bielschowsky试验),若病人头倾向右侧时右眼上斜视明显,则右上斜肌为麻痹肌。因为让头部向右肩然后向左肩倾斜,头向右肩倾斜刺激右眼内旋(右眼上直肌和右眼上斜肌)和左眼外旋(左眼下直肌和左眼下斜肌);头向左肩倾斜则刺激左眼内旋(左眼上直肌和左眼上斜肌)和右眼的外旋(右眼下直肌和右眼下斜肌)。在正常情况下每一眼的两条内旋肌或两条外旋肌垂直作用相反或互相抵消,如果一条内旋肌或一条外旋肌麻痹其垂直力量减弱或消失。同侧另一条内旋肌或外旋肌就显示亢进。

5) 头位异常:麻痹性斜视病人,为了保持双眼视觉的正常,消除复视混淆所致的困扰。常常采用特殊的头位代偿,是眼肌麻痹的显著的体征。

根据头位的代偿规律判断哪条肌肉麻痹。

头位异常包括头的倾斜,颜面的转向和下颌的上举、内收。

①         一般规律:

a:面向麻痹肌作用方向。(垂直轴)

b:上直肌、上斜肌向健侧倾斜;下直肌、下斜肌向患侧倾斜。(失状轴)

c:上转肌麻痹,头向后仰;下转肌麻痹下颌内收。(水平轴)

②    头位倾斜试验(Bielschowsky test):

鉴别斜肌和直肌麻痹的方法。

③         各条垂直肌麻痹的代偿头位:

a:上斜肌麻痹:头向对侧肩倾斜,下颌内收,面向对侧。

b:上直肌麻痹:头向对侧或同侧倾斜,下颌上举。

c:下斜肌麻痹:头向同侧倾斜,面向对侧,下颌上举。

d:下直肌麻痹:头向对侧倾斜,面向同侧,下颌内收。

④         斜颈的鉴别诊断:鉴别原发斜颈、眼性斜颈。

方法及结果:

用眼罩遮盖一只眼30分钟—1小时。观察斜颈的变化。遮盖后单眼注视,头位好转或正位是眼性斜颈。反之应除外原发性胸锁乳突肌引起的外科斜颈。眼性斜视主要看是否运动异常和眼位异常,尤其是看有否垂直斜的存在。

(6)  牵拉试验:

目的:

①         牵拉正位后是否复视及复视的性质。

②         鉴别是肌肉麻痹还是机械牵拉,及二者的程度。

方法:

成人在局部麻醉下,儿童在全麻下操作。

用结膜镊子夹住部分结膜,将斜视眼牵拉至正位或者过矫,判断肌力。加红镜片置右眼前,判断复视性质。

结果:

①         被动牵拉时有抵抗力,表示拮抗肌亢进或者机械性牵制存在。

主动牵拉时感觉主动收缩肌的张力是否正常。

②         复视:

a:牵拉正位时无复视:说明有单眼抑制或者视网膜对应缺如,或者是正常视网膜对应。

b:牵拉正位时有复视—和谐的异常视网膜对应。再根据复视的性质是交叉复视还是同侧复视,判断是融合无力性复视还是矛盾性复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