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赵青、姚宝群、颜华共同发表文章,旨在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规律,探讨EPCs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表明,PACG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较正常人明显减少。研究结果提示EPCs在PACG眼的视神经损伤修复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该文章发表在《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第4期上。
该研究采用队列研究设计,试验为前瞻性研究。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确诊的PACG患者30例为PACG组,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取外周静脉血2 ml,经反复离心过滤后,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EPCs,观察PACG患者周围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人口基线特征比较表明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G组患者眼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外周血EPCs为CD34、CD133双阳性反应,PACG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EPCs数量分别为(48±22)个/ml和(65±20)个/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1期与3期视神经损害者外周血EPCs数量分别为(60±19)个/ml和(34±7)个/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5,P=0.002)。PACG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与药物治疗后的平均眼压在一定范围内呈负相关(r=-0.835,P<0.05),与空腹血糖水平、血脂水平、青光眼病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0.343,P=0.227;r=-0.203,P=0.419;r=0.198,P=0.610)。PACG组有心血管疾病与无心血管疾病患者间外周血EPCs计数分别为(56±22)个/ml和(35-±15)个/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