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可导致失明的严重眼病,在一般人群中,青光眼的患病率约为1%,在盲目和低视力患者中,由青光眼所致者约为5%。青光眼所致的视功能损害是不可逆的,即使经过治疗也不可能使已经丧失的视野或视力恢复,只能使其不再继续恶化,所以对青光眼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原发性青光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急,有明显的眼痛、视力减退,看灯时其周围可出现彩虹一样的彩色光环,甚至有偏头痛、恶心、呕吐,这一类病人因症状明显,常可得到及时诊治。另一类为开角型青光眼,眼压缓慢轻度升高,病人常可耐受而没有明显的症状,病情十分隐匿,以致视野缩小,甚至一眼已近完全失明尚未被患者所察觉。对这种青光眼更应提高警惕,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对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传统方法是用抗青光眼药物,当应用最大剂量的抗青光眼药物仍不能控制病情进展时,才考虑手术,这主要是因为手术后会有一些并发症,使医生和患者都对手术有些顾虑。但勉强用药物维持,又会使病情得不到控制,甚至恶化,因此最好采用效果好而并发症又少的手术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种新型抗青光眼手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这种手术方法疗效好,并发症少,较以往的手术有明显的优越性。手术方法是在浅层巩膜瓣下,切除一片深层巩膜瓣,此瓣要剥离得足够深,仅留很薄的一层巩膜及周边部角膜的最内一层组织,而又不能穿透眼球,对手术要求较高,操作必须很仔细、很准确;为防止术后粘连,还需在浅层巩膜瓣下,植入特制的一种生物胶膜。抗青光眼手术的目的是增加房水外流来降低眼压。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制作一个房水外流的通道,需要切通眼球壁进入前房,这样术后可能会产生一些并发症,如炎症反应、浅前房或无前房、脉络膜脱离等。而这种新的手术方法,因为不进入眼球,术后就几乎不会发生前面提到的并发症。以往的抗青光眼手术还有一个难题,即术后瘢痕形成会阻塞房水通道,使手术失败,而这种新的手术方式在房水引流通道上,放置了生物胶膜,它可保持房水引流通畅,且无毒副反应。临床实践表明,这种手术疗效好,并发症少,可以较早地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而不致因拖延手术使病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