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CS大鼠病变发展过程中视网膜及神经节细胞电生理特性研究 |
|
作者:阴正勤 … 文章来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 400038重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6-10
|
|
目的 通过检测RCS大鼠F-ERG及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行膜片钳全细胞记录,了解随着病变的发展RCS大鼠整体视网膜功能及单个神经元功能状况,进一步认识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可能机制,以及为视网膜移植治疗这类疾病后突触功能检测建立新的方法。
方法 采用RCS病变和正常对照大鼠,检测两种大鼠不同发育阶段F-ERG,比较a波、b波振幅。F-ERG记录完毕取大鼠眼球制备视网膜片,行RGCs全细胞记录,比较两种大鼠不同发育阶段RGCs静息膜电位(RMP)、输入阻抗(IR)和动作电位(AP)的阈值、幅度和频率等的变化。
结果 一、F-ERG :1. RCS病变和对照大鼠F-ERG a波振幅于出生后4周内无明显差别,出生5周后RCS病变大鼠F-ERG a波振幅较显著下降(P<0.05),约8周时呈熄灭状态。2. RCS病变和对照大鼠F-ERG b波振幅于出生后4周内无明显差别,出生5周后RCS病变大鼠F-ERG b波振幅显著下降(P<0.05),约8周时呈熄灭状态。
二、RGCs膜片钳全细胞记录:1、RGCs被动膜学特性的比较:出生后RCS病变大鼠RGCs的RMP和IR随着发育逐渐下降,出生7-8周之后RMP和IR较高,波动较大(P<0.05)。
2、RGCs主动膜学特性的比较:① RCS病变与对照大鼠随着发育RGCs动作电位幅度逐渐增高,阈值下降,出生7-8周之后RCS病变大鼠动作电位幅度降低,阈值上升,与正常和对照大鼠相比差异显著(P<0.05)。② RCS病变与正常对照大鼠RGCs AP的稳定频率和最大频率在出生后早期随发育逐渐增快,出生7-8周之后RCS病变大鼠RGCs AP稳定频率和最大频率较正常和对照大鼠显著降低(P<0.05)。
结论 1.完善了视网膜切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实现了从视网膜整体功能到单细胞水平功能的检测。2.RCS病变大鼠出生后约8周整体视网膜功能丧失,但F-ERG的改变不能完全反应内层视网膜单个神经元功能的改变。3.随着病变的发展,RCS病变大鼠RGCs主动和被动膜学特性与正常和对照大鼠相比发生明显改变,推测受变性后期光感受器和双极细胞信号输入影响,以及视网膜微环境改变和RGCs胞膜上各种离子通道功能活性变化所致。4.为视网膜变性疾病内层神经元功能检测,以及视网膜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后突触整合重建建立了整体和单细胞功能检测手段。
关键词:RCS大鼠 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切片膜片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270457)]
|
|
|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微视野检查技术在黄斑疾病的应用 下一篇会议投稿: 单眼重度弱视图形诱发电位的发育变化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