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CS大鼠病变发展过程中多焦视网膜电图特性变化 |
|
作者:陈中山 阴… 文章来源:重庆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5 14:39:10
|
|
目的 探讨RCS大鼠视网膜变性过程中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改变,与正常大鼠比较,分析其变化规律,为了解视网膜变性的病理变化机制和临床诊治提供线索。
方法 取有和无视网膜变性的RCS大鼠,根据睁眼后不同发育阶段分为出生后3周、4周、6周、8周和12周共五组各4只,检查屈光间质清新,眼底无改变,予室温下12h明暗交替饲养。RETIscan系统(Roland Consult,德国),ELSA 彩色显示器(Sony),刺激图形为103个6边形白色闪光阵列,刺激时亮度为l20cd/m,刷新频率为60 Hz,放大器放大范围±100,通频带为5~ 300 Hz。分12个循环记录mfERG,每个循环记录时间为47 s。按照本实验室建立的方法在暗适应条件下记录mfERG,并比较注视点改变和重复记录对结果的影响。为避免记录时间和麻醉药物的可能影响,每次记录问隔3 d。记录时托品酰胺散瞳,速眠新麻醉,瞳孔散大约7 mm时将大鼠固定于可三维移动的动物实验台,采用卡因进行角膜表麻,滴加甲基纤维素后安放电极。记录电极为环形金电极,固定于右眼角膜缘,不锈钢针制作的参考电极和地极分别置于尾部皮下和被检眼同侧耳下。通过检眼镜使大鼠注视点与屏幕刺激野中心重合,距离为20 cm,然后记录。
结果 睁眼后3-4周视网膜变性RCS大鼠N1波、P1波的的潜伏期和幅值与无视网膜变性大鼠相比无差异,尽管大鼠视网膜无黄斑,但三维密度图示黄斑样功能区。睁眼后6周组视网膜变性RCS大鼠N1波、P1波的的潜伏期和幅值与无视网膜变性大鼠相比无差异显著,潜伏期延长,幅值降低,对不同环幅值和潜伏期进行分析,第4-6环幅值降低更明显。睁眼8周、12周,视网膜变性RCS大鼠mfERG不能辨别出明显的波形,仅第1环可见低平的波形。
结论 1、睁眼后随着视网膜变性的发展,变性RCS大鼠mfERG幅值显著降低,晚期不能辨别出明显的波形。提示随着感光细胞的变性死亡,变性RCS大鼠视网膜功能逐渐丧失
2、变性RCS大鼠mfERG随感光细胞的变性死亡逐渐降低甚至消失,但视网膜不同区域改变的速度和程度不一致,周边视网膜电生理功能丧失早、程度中,后极部在晚期尚残留部分视功能。
3、视网膜变性过程中视网膜电生理功能改变的进程以及不同视网膜区域的变化特征,为改病的治疗策略,如视网膜移植等提供了线索。
|
|
|
会议投稿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视网膜干细胞的特异性诱导分化及其电生理学特性检测 下一篇会议投稿: RCS大鼠病变发展过程中视网膜及神经节细胞电生理特性研究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