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法碎核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作者:谢 青  龙…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 410011  点击数1680  更新时间:2004/5/27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评价手法碎核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轴极长(>30mm)的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1例(42只眼)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施行巩膜隧道切口手法碎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平均眼轴长(31.28±1.16)mm(30.07~35.12mm),均伴巩膜后葡萄肿,平均人工晶状体屈光度(4.07±2.90)D(-4~+8D)。结果 术后最佳视力(含矫正):术后1天≥0.3者占33.3%,术后一周、一个月及三个月分别为47.6%、59.5%及64.3%;术后第一天≥0.5者占11.9%,术后一周、一个月及三个月分别为28.6%、40.9%及45.2%。术后散瞳检查眼底,37只眼(占88.1%)有明显脉络膜萎缩灶。萎缩灶主要位于视盘周围者26只眼,占61.9%;主要位于后极部者(黄斑部受累明显)11只眼,占26.2%,视力均<0.3。结论 通过小切口行手法碎核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轴极长的高度近视白内障,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等优点。高度近视所致黄斑部受累是影响术后视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白内障摘除术 人工晶状体 近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