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研究
作者:钟华  袁…  文章来源: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650032  点击数1045  更新时间:2006/6/27 22:06:56  文章录入:钟华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近视对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实施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52例104眼在术前、术后1天、1月、3月、6月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测量患者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CMT),同时采用Humphrey视野计选用30-2 SITA 快速阈值检测程序行视野检查,分析各时间点视野和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 结果: LASIK前后各时间点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且与术前相比的差值同术前屈光度、切削厚度、激光脉冲数、激光切削时间、负压吸引时间等手术参数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视野检查中,术后1d及术后1m、3m、6m均出现不同程度普遍敏感度下降,除术后6月外均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1d、1m、3m、6m平均光敏感度分别为27.73±2.52dB、25.47±3.22dB、26.03±3.48dB、25.87±2.41dB、26.81±3.53dB手术后平均光敏感度较术前降低(P<0.05),但随时间逐渐增高。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LASIK前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均无显著改变,但术后视功能出现普遍敏感度下降及平均光敏感度下降,但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LASIK后黄斑区未发现形态上的改变,但视野检查反映了LASIK后视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以后逐渐提高,半年后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