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在ORK-CAM治疗软件平台上的角膜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LASIK手术的早期临床效果,并与常规小光斑飞点扫描LASIK手术结果相比较。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的46人(91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30人(59只眼)接受常规小光斑飞点扫描LASIK手术,另16人(32只眼)接受ORK-CAM角膜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视力、屈光度、角膜Q值、球差、慧差、三叶草像差、总体高阶像差(RMSh)均方根值以及3-7阶(RMS3-RMS7)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术前各观察值在两组之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术前LASIK组平均屈光度为-5.23±1.65D,个体化切削组为-4.85±1.50D。术后LASIK组视力为1.26±0.81,平均屈光度为-0.61±1.01D,有45.7%的病例在±0.5D以内;个体化切削组视力为1.20±0.12,平均屈光度为-0.37±0.73D,有46.9%的病例在±0.5D以内,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角膜Q值、RMSh、RMS3、慧差、球差值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α=0.05)。经与术前参数比较,术后Q值增加量在LASIK组平均为0.88±0.47、个体化切削组平均为0.64±0.35;RMSh增加量分别为0.43±0.22μm和0.29±0.27μm;RMS3增加量分别为0.15±0.22μm和0.05±0.23μm;慧差增加量分别为0.13±0.25μm和0.03±0.23μm;球差增加量分别为0.40±0.18μm和0.33±0.17μm。个体化切削组术后增加值均略低于LASIK组,其中Q值增加量、RMSh增加量以及RMS3增加量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8、0.01、0.032)。经相关分析,术后Q值增加量、RMSh增加量、球差增加量与术前屈光度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8、-0.658、-0.769,p<0.01),用术前屈光度数校正后,平均每矫正-1D屈光度使Q值的增加量在LASIK组为0.17±0.06,个体化切削组为0.14±0.0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49);平均每-1D屈光度使RMSh增加在LASIK组为0.08±0.04μm,个体化切削组为0.06±0.05μm,两组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4)。
结论:ORK-CAM角膜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手术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较传统的LASIK手术能够减少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增加并减小手术对角膜非球面形态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