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后白内障人工晶体测算1例
作者:武光祥 俎…  文章来源:山东省鲁南眼科医院 山东省临沂市青年路41号 276002  点击数672  更新时间:2006/6/29 15:18:58  文章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患者,男性,24岁,因左眼被鞭炮崩伤后视物不清10月来院 。4年前于我院行双眼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术前左眼矫正视力5.1(-5.50DS),平均角膜屈光力+40.50D,眼轴长度27.05mm;术后一年左眼矫正视力5.1(-0.25DS)。本次入院查体:右眼裸眼视力 4.9,左眼4.0,右眼矫正视力 5.0(-0.50DS),左眼不能矫正。左眼晶状体混浊,眼底窥不清,右眼未见异常。测左眼眼轴长度26.15mm,前房深度3.12mm, B超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左眼外伤性白内障,双眼PRK术后。用临床病史法[1]矫正的角膜平均屈光力为+35.61D,应用Binkhorst公式[2]测算人工晶体屈光度为+18.91D。在局麻下行左眼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植入+19.00D人工晶体(Alcon公司生产的Type1c),术后第一周:左眼裸眼视力5.0,验光(用Topcon8100验光仪):+0.5DS=+0.5DC×45°。术后三个月:左眼裸眼视5.0,验光结果为:+0.5DS=+0.25DC×50°。讨论:随着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广泛开展,有这类病史的白内障患者日趋增多,因此如何正确计算这部分病人的人工晶体屈光度已成为眼科医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关于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体屈光度测算出现错误的报道越来越多,如Lesher等[3]报道术后欠矫+1.00~+6.00D,国内报道术后欠矫高达+6.50DS[4],究其原因,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术后角膜形态及光学参数均发生了改变,经典理论公式难以准确反映术眼的实际情况;②术后角膜胶原纤维排列发生变化,导致角膜屈光指数的改变;③屈光手术后,角膜中心区(3mm直径范围内)变平,而常规测量方法的测量范围远远大于这一区域,因此测量结果偏陡 [2]。文献报道防止较大误差的方法有:①选择Binkhorst公式和Holladay公式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②采用矫正K值进行计算;③以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为K值依据进行计算,可明显减少计算误差[2]。对本例患者我们采用临床病史法获得矫正K值,Binkhorst公式进行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不过该方法尚需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验证和完善。而且该方法需要患者提供屈光手术前的完好资料及稳定后的屈光状态,这一点有时较难做到,使其可行性受到限制 。因此,屈光科手术医生对病人手术资料的保存,以及患者本人对资料的备份和保存应得到高度重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