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康宁克通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手术中的作用
作者:王金艳 …  文章来源: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266071   点击数1482  更新时间:2006/7/7 10:33:13  文章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研究康宁克通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初次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需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手术的患者30例,术前房角镜检查无明显异常,排除合并严重脉络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糖尿病病例,排除需行硅油填充的病例。30例中男性16例(16眼),女性14例(14眼);年龄19~67岁,平均47岁。从自觉眼前遮挡感或视力下降到手术治疗时间为11天~6月,平均2.3月。随访3.5~8月,平均4.9月。每位病例术前详细检查双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透明度、房水闪辉及细胞、晶状体混浊程度、玻璃体状态、视网膜脱离范围、裂孔数目、位置、大小、形状、PVR分级、房角、患眼B超及双眼电生理检查。 入选病例按随机表法平均分为3组,每组10例。A组常规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术,玻璃体腔内填充14%C3F8。B组在康宁克通引导下完成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后玻璃体腔内充填14%C3F8。C组在康宁克通引导下完成玻璃体切除,玻璃体腔内注入康宁克通4mg,视网膜复位后玻璃体腔内充填14%C3F8。 分别于术后第1、3、7、15天、第1、2、3、6个月时随访,观察术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房水混浊程度、晶状体透明度、有无玻璃体腔内感染、气体吸收情况、视网膜复位情况、有无术后PVR发生及PVR程度,B组和C组病例术后第3、15天及1个月时行房角镜检查房角内有无康宁克通颗粒。 结果 A组10例术前PVR分级B级5例,C级5例。随访结束时,均视网膜复位。其中1例术后3个月出现黄斑区局限增殖膜及皱褶,视网膜复位良好(见图8),术眼最佳矫正视力0.2。患者视物轻微变形,无明显不适,未再次手术,定期复诊、观察。B组10例术前PVR分级B级8例,C级2例。随访结束时,9例视网膜复位良好,1例于手术后30天视网膜再次脱离,行二次视网膜复位术。术中发现初次视网膜脱离的裂孔已封闭,下方周边视网膜上一新发裂孔。视网膜复位后玻璃体腔内充填硅油。术后随访视网膜复位良好,最佳矫正视力0.4,眼压正常。C组10例术前PVR分级B组7例,C组3例。随访结束时所有病例视网膜复位良好,未见明显PVR。 30例中有25例(A组8例,B组9例,C组8例)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但各组间手术前后视力提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第1 天,B、C组的前房反应明显轻于A组,眼底观察更清晰。术后共有14例(A组5例、B组4例、C组5例)眼压超过21mmHg。6例(A组2例、B组1例、C组3例)眼压在术后早期一过性增高,未超过26mmHg,未做特殊处理。8例(A组3例、B组3例、C组2例)眼压持续增高,加用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正常。各病例均在术后3个月内停药,眼压正常。术后第7天各组间眼压比较,P=0.904﹥0.05,无统计学意义。 术前共7例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其中A组4例,B组2例、C组1例。A组中两例术前合并晶状体混浊的患者术后晶状体混浊程度明显加重,分别于视网膜复位术后4个月和6个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别是1.0和0.25。术前晶状体透明者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性白内障。B组1例及C组2例于术后第3天行房角镜检查时发现下方房角内少许康宁克通颗粒沉积,术后15天至1个月逐渐吸收。此3例均为人工晶状体眼或无晶状体眼。 结论 康宁克通做为玻璃体切除术中的辅助用药可有效降低术后炎症反应,对视网膜无毒副作用,无严重并发症,其对视网膜复位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形成的抑制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