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IK作为矫正眼屈光不正的一种方法,因其术后视力恢复快、痛苦小、矫正效果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目前近视矫正的最主要方法。LASIK术首先要在角膜上制作一厚度约150um左右的角膜瓣,然后在角膜基质床上激光切削一定厚度的角膜组织,再将角膜瓣复位。由于存在一个角膜瓣,因而LAISK手术眼在遇到外力时,易产生角膜瓣移位的风险。本文报道一例LASIK术后10年眼拳击伤导致的角膜瓣移位。
患者女,30岁,因左眼外侧拳击伤后视物不清1小时于2006年3月15日来我院就诊,查体:裸眼视力右眼0.4,左眼0.1;左眼眉弓外侧沿眶缘方向见一长2cm皮肤裂口伴活动性渗血,左上眼睑肿胀,左眼球结膜充血,角膜瓣水肿,颞侧瓣边缘向鼻侧移位,前房清,瞳孔圆,晶状体清,眼底未查,见图1。患者曾于1996年10月18日在本院行LASIK术,术前资料不详。患者来我院后急症行角膜瓣复位术,表麻下用40ml BBS加1ml庆大霉素混合液冲洗结膜囊及角膜瓣,将移位处角膜基质床上皮刮除少许,翻转角膜瓣,行瓣下角膜面冲洗,然后将角膜瓣复位,见上皮微皱褶,等待30秒,滴托百士眼水,戴角膜接触镜,置眼盾。上述处理完毕后行左眼眉弓皮肤裂伤清创缝合术。复位术后第1天,左眼上睑肿胀加重,皮下淤血明显,左眼视力0.1,球结膜充血,取出角膜接触镜,角膜瓣在位,对位良好,上皮平整,微皱褶消失,颞侧瓣下边缘层间轻度浑浊,无水肿、炎症浸润,前房清,瞳孔圆,晶状体清,眼底未见明显异常。予典必殊眼水滴眼每日4次,0.1%双氯芬酸钠眼水滴眼每日4次。术后6天:裸眼视力右眼0.4,左眼0.25;主觉验光右眼1.0×-3.75DS/-1.25DC×15o,左眼0.6×-4.00DS/-1.75DC×155o;气流眼压:右眼12.6mmHg,左眼9.5mmHg。左眼上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颞侧瓣下边缘层间浑浊较前减轻,角膜瓣在位,余检查情况同前,见图2。术后2周:裸眼视力右眼0.4,左眼0.5,主觉验光右眼1.0×-3.75DS/-1.25DC×15o,左眼1.0×-4.00DS/-1.00DC×165o,气流眼压:右眼15.0mmHg,左眼13.1mmHg。左眼上睑肿胀明显减轻基本正常,左球结膜无充血,角膜光滑透明,角膜瓣在位,对位良好,层间清,无水肿、炎症浸润,余未见明显异常。
讨论 LASIK术后角膜瓣边缘上皮约3-5小时即可愈合,动物实验证实LASIK术后角膜愈合自周边开始[1],这在人眼也有类似的发现[2]。LASIK术后早期角膜瓣与基质床的粘附可能与内皮泵作用、角膜内吸引力和角膜内的分子间作用力有关[3],而角膜瓣和基质床长期愈合的机理目前并不清楚,甚至能否真正到达解剖愈合尚不能肯定。Philipp等人[4]在对LASIK术后角膜的愈合情况研究时发现在角膜瓣和基质床相临界面的表皮硫酸粘多糖含量略增加,并可见少许板层胶原,说明角膜瓣和基质床之间的愈合差。目前关于LASIK术后外伤性角膜瓣的移位已有不少报道[5, 6, 7],已报道的角膜瓣移位多发生在LASIK术后几周至几年,最长的见于术后4年[7]。对LASIK术后外伤性角膜瓣的移位处理为急症将角膜瓣掀起,冲洗角膜瓣和基质床,然后复位,注意处理角膜瓣边界上皮以防上皮植入,术后予激素和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和减轻炎症反应,偶见上皮植入和弥漫性层间角膜炎发生;角膜瓣复位术及时、处理正确,一般预后较好。本病例角膜瓣移位为LASIK术后10年,是目前文献报道中时间最长的一例,且外伤的作用力并非直接作用于眼球而是作用于眼球外侧壁间接造成角膜瓣移位。作者曾对LASIK术后4年残留屈光不正患者进行再次激光治疗,术中将角膜瓣掀起时非常容易。这也说明了术后角膜瓣和LASIK基质床之间可能并非真正愈合,而仅仅是组织间贴附。
结合以前的报道和本病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屈光不正患者,尤其一些特殊人群如警察、运动员以及易受到角膜外伤的高危人群在进行角膜屈光不正矫正术时最好选择角膜表面切削术如PRK、LASEK,同时要告之患者LASIK术即使若干年后仍有发生外伤性角膜瓣移位的可能,一旦发生要及时到医院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