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一、全面分析、积极治疗,保住患者残存的单眼视力
2004年3月,来自山东省一位37岁农民到我院就医。患者一年前在外地医院诊断为“双眼甲状腺相关眼病”,但未进行相应的有效治疗,半年后因双眼眼睑闭合不全行双眼睑裂缝合术。然而并未控制住病情,在距发病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患者左眼就因严重眼球突出,角膜继发感染而被摘除眼球。现右眼仍有严重的眼球突出,而且视力急剧下降,为了保住右眼,患者经介绍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天津就诊。
经检查该患者左眼球缺如,右眼视力为0.5,矫正视力不满意,眼球向前突出,上睑退缩、迟落征明显,睑裂闭合不全,眼睑外侧1/3及内侧1/3处可见睑裂缝合时的桥状皮瓣(图1-1),角膜浸润,眼底视乳头充血、边界欠清,血管扩张,黄斑中心凹反射欠清晰,眶压+++,眼突度为24mm,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眼眶CT 显示内、外、上、下直肌均呈梭形增粗,视神经受挤压(图1-2)。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该如何考虑?不积极治疗,患者的仅存的右眼将很快因视神经受压而丧失视力,右眼的视力丧失对这位患者来说意味着将是永远的黑暗。那么如何治疗呢?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眼眶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国内外均占眼眶病的首位,约占成人眼眶病的20%。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治疗困难,特别是晚期患者,视功能往往受到严重破坏。对这个患者来说病变已属于晚期,主要特点是1、单眼,2、有明显的眼球突出和视神经病变。临床上如果不能积极治疗,严重的视神经受压将使右眼重复左眼的经历。那么从临床角度分析,立即选择恰当的治疗是当务之急。我考虑,患者经历相当时间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而且从CT影像上分析,眶内大部分容积被粗大的眼外肌占据,水肿的脂肪很少,单纯药物治疗很难凑效,而且患者的血压较高,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受到限制,放射治疗的疗效也难以确定,因此施行眼眶减压术较为合理。进一步思考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患者为单眼,手术必须万无一失!在眶内壁减压时注意内直肌后段距视神经距离很近,应确保视神经不被损伤。2、术后抗炎治疗,预防眶蜂窝组织炎发生的可能3、眶下壁操作注意保护眶下神经。4、注意避免筛骨水平板的损伤,防止脑脊液瘘的可能。5、设计好骨壁开窗量,防止眼球下沉和眼外肌平衡失调。6、眶骨膜及肌间隔切开分离充分,加大减压效果。
患者经过全身检查和手术前的交代,于2004年3月11日在全麻下行右眼眶壁减压术,采用下睑缘皮肤切口+内侧结膜切口。于下睑缘下2mm处沿下睑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充分止血,暴露眼眶下缘,沿眶缘切开骨膜,向眶内剥离骨膜,探查眶下沟与眶下神经的位置,分次去除全部眶下壁骨质,保留眶下神经。再剪开内侧球结膜及眼球筋膜,暴露眶内壁,划开骨膜,去除眶内壁骨质,尽量咬除眶内壁后端的骨壁,以最大限度减低眶尖的压力,同时注意保护上方的筛骨水平板。剥离眶内侧和眶下壁的骨膜和肌间隔,使肌肉圆锥内的脂肪、眼外肌脱出移位于副鼻窦,适力加压眼球,增加软组织疝入筛窦和上颌窦。观察眼位,达到减压目的,于上、下睑缘近外眦处去除2mm睑缘,对端缝合,使睑裂缩小。手术过程顺利,未伤及眶内重要血管和神经。术后第1天眼球后退明显,已较术前大为改善。术后第3天,患者可自如闭目。患者术后1周出院时情况,裸眼视力可达0.8,矫正1.0,右眼眼球突出度为17mm,眶压正常,上睑回缩和迟落改善,眼睑可闭合。左眼定做了义眼片(图1-3)。患者和家属对术后效果非常满意,一致认为这次手术的成功不仅解除了症状,保住了他宝贵的右眼视力,而且改善了双眼外观。
患者一年以后(2005年5月10日)来我院复诊,视力0.8矫正1.0,右眼球突出度为18mm,眶压在正常范围,眼睑位置正常,眼睑可自如闭合,眼球运动各方向不足。左眼义眼片位置好,双眼对称。
这个治疗成功的病例给我的启示是,1、对于病例的分析一定要全面,才能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2、医生要发扬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在充分分析和交代病情后要勇于承担风险,才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和机会。3、认真、细致、运用所学的医学理论以及患者的配合是我们医疗成功的保障。
病例二、眶内巨大肿瘤的单眼患者,运用适当的手术
操作技巧切除肿瘤,保住视力,达到最佳效果。
2005年3月,一位80岁的男性患者因“左眼球突出伴视力下降1年”入院治疗。据患者介绍,他在14年前曾行双眼白内障摘除术,未植入人工晶体,术后因为右眼角膜病变而致盲。一直依靠左眼视力生活,1年前发现左眼球逐渐突出,视力不断下降,到当地医院行CT检查发现球后巨大肿瘤(约27mm×24mm),为了能保住左眼,经介绍患者来到我院就诊。
接诊检查右眼视力光感,角膜白斑,眼内不能窥入;左眼视力0.02,矫正0.6,无晶体眼,眼球轴性突出,眼球运动各方向受限,眶压+++。眼突度右眼13mm、左眼17mm(图2-1)。CT显示可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对视神经,眼球,眼外肌直接压迫,密度不均匀表现病变内形状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域(图2-2)。B超病变边界清楚,回声较少,其中有低回声腔隙(图2-3),Doppler显示丰富血流。
本病例的特点是:1、单眼。2、眼眶肿瘤较大,对视神经等眶内组织明显压迫,切除肿瘤损伤患者视力的可能性大。3、不积极治疗患者将丧失目前现有的单眼视力。进一步考虑鉴别诊断常见以下几种:(1)视神经脑膜瘤:为视神经肿瘤,位于肌肉圆锥内。而该病人CT和B超上清晰可见肿瘤压迫视神经,并非来源于视神经,故可基本排除此种疾病。(2)海绵状血管瘤:该病为成人眶内常见良性肿瘤,CT显示为球后、肌圆锥内类圆形肿瘤,边界清楚,密度均匀;B超显示肿瘤类圆形、边界清楚、内回声多且均匀、中等度声衰减,有可压缩性;Doppler多显示肿瘤内部缺乏彩色血流,这是由于肿瘤的导血管细、内部由众多细小窦腔构成,致肿瘤内部血液流动较慢,未达到显示阈的缘故。而该患者B超示肿瘤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可见“蚯蚓状”低回声腔,结合Doppler显像不支持该病诊断。(3)神经鞘瘤:成人眶内常见良性肿瘤,有包膜。影像学上为类圆形病变,边界清楚,可位于肌肉圆锥内,超声检查病变的边界清楚,内回声可不均匀,Doppler显示血流信号。CT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密度均质或不均匀,这是由是否存在肿瘤的液化腔所决定的。通过病例分析,该患者诊断最大的可能性是眼眶神经鞘瘤。
临床诊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我们提出问题,如何治疗?根据病史和患者的情况,本病例的处理有如下几种:(1)观察,理由是神经鞘瘤生长缓慢且多为良性。但该患者肿瘤近呼填满眶腔,已压迫视神经和其他眶内组织,任其发展必将视力丧失,甚至有颅内蔓的危险。(2)手术切除,疗效确切,可获病理诊断,但是患者为单眼有很大风险,一旦手术损伤视力将造成患者双目失明。(3)γ-刀,愈来愈多的眶尖肿瘤采用该方法,但其费用高,对于神经鞘瘤疗效不确切,且无病理诊断。(4)其它放射治疗,疗效也不确切。(5)药物治疗,无效。由此分析,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是γ-刀,但与患者及家属交代后,患者不接受此治疗方法。那么剩下较为适宜的治疗即是手术切除。但是我们深知由于肿瘤巨大,周围相临视神经、视网膜中央动脉、眶尖、眶上裂等重要结构,所面临的手术困难和风险也是相当大的。作为医生,职业告诉我们有责任承担风险。
如何设计手术将风险降至最低是接下来的主要的思考问题。我反复研究患者的病情特点,手术之所以风险大,是因为眶内肿瘤巨大,手术野不充分,强行牵拉和剥离是产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何加大术野是成功的关键。此病例既使应用术野充分的外侧开眶,对于肿瘤与视神经间的暴露也不满意,而恰恰就是这个位置容易出现并发症。进一步分析患者的影像特征我发现肿瘤内显示有较多的液化腔(超声和CT),这一点提示我们如果祛除瘤体内的液体,瘤体将明显缩小,可以加大手术野。因此我制定了一套相对缜密的手术方案:(1)首先采取外侧开眶入路,加大手术野。(2)采取肿瘤囊内摘除的方式,手术中抽吸瘤体内液化的组织,可缩小肿瘤体积,加大肿瘤与视神经间的间隙,经直视下操作,减少剥离的损伤。我们将手术的方法和风险与患者和家属交代,他们对治疗方案表示理解和全力配合。
手术于2005年3月10日在全麻下进行。行外侧开眶术,游离眶外壁骨瓣;剪开骨膜;划开肌间膜,即发现肌肉圆锥内的病变,呈类圆形、粉红色,外围绕一层完整而纤薄的包膜,表面光滑,符合神经鞘瘤的大体特征。用尖刀将肿瘤前级刺破小口,用细吸引器小心抽吸肿瘤内的液化组织,抽吸后肿瘤明显缩小,肿瘤囊壁与视神经间有明显的间隙,在显微镜下,用组织钳小心夹取肿瘤囊壁,取出。探查视神经正常,充分冲洗眶腔,缝合骨膜,复位骨瓣,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手术中检查眼底,视网膜供血正常,加压包扎。
术后病理回报:神经鞘瘤,瘤体内大量出血及坏死腔。术后1周如期拆线(图2-4),左眼视力0.02,矫正0.1,上睑肿胀淤血,角膜映光正位,眼球运动受限,眼球突出度右13mm,左16mm,眼内情况同术前。术后40天(图2-5): 视力0.02,矫正0.5,上睑轻肿,眼位正,眼球各方向运动不足,眼突度13-13mm。病人及家属对手术成功切除肿瘤,同时保持了左眼视力表示非常满意。手术后三个月复查,术眼眼球运动已有明显改善,眼位、眼睑正常,视力同手术前。
通过本病例给我的启示是,每个病例都有各自的特点,只要我们能认真思考,不放过每一个临床、影像信息,一定能抓住关键,制定出较为恰当治疗方案,为患者创造最大的利益。
病例三、增强整体观念,多学科合作,
治疗副鼻窦肿瘤合伴眶侵犯
2004年11月,一位来自哈尔滨53岁的男性患者到我院就诊。患者自述近3个月发现右眼肿胀,偶伴有眶周轻度疼痛,无其他不适,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未得出确切诊断。近1周自觉眶周疼痛发作频繁且加重,伴有同侧头痛,不能缓解,且发现右眼眼球突出加重,视力下降及双眼复视。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发现右眼眶内占位性病变,在当地无力诊治,经院方介绍来津就诊。
入院检查右眼视力0.08,矫正视力0.5-1,外观饱满,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眶压+++,眼球运动上转受限只达中线,内转明显受限,下转轻度受限,眼球向前外下突出,右眼24mm、左眼17mm(图3-1)。眼眶B超显示眼球后不规则占位,呈中低回声,眶内壁不连续。CT可见额窦、筛窦及眶顶不规则的软组织影,中等密度,眶内壁不完整,肿物部分强化(图3-2)。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判断该患者的病变原发灶不在眶内,而且肿瘤极有可能为恶性病变。在追问病史后我得知该患者20年前曾行“鼻腔息肉摘除术”,具有鼻腔及鼻窦病变的病史,目前为非轴性眼球移位,伴有眶及眶周结构的浸润症状,如疼痛、感觉异常、视力下降和眼球运动障碍等又为眼眶继发性肿瘤提供了证据,加之B超和CT图像上显示病变的位置和特征,提示病变来源于副鼻窦。CT的强化提示实体性病变,高度怀疑为鼻窦恶性肿瘤侵犯眼眶组织的可能,鼻窦恶性病变中以鳞状细胞癌多见,进一步经鼻腔行穿刺活检,提示右侧鼻窦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样增生,部分肿瘤组织有明显异形性,不排除鳞状细胞癌。至此,我们得出临床的诊断:右侧副鼻窦肿瘤侵犯眼眶。
总的来说,该病预后情况不一,5年生存率大约为35%。致死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无法完全切除病灶有关。鼻窦鳞状上皮癌侵犯眼眶治疗方法的选择,须根据肿瘤的大小,侵犯的范围,分化程度的高低和病人全身情况综合考虑。治疗方法包括1、单纯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即使做鼻窦根治术,也难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2、单独放射治疗:使肿瘤外观上缩小,甚至消失,但远期疗效难以确定。3、综合疗法即手术后联合化疗、放疗:治疗要点包括及时手术和全程放疗(5周内25次60Gy或3周内15次50-55Gy),局部手术切除对大多数鼻窦恶性肿瘤都适用。国外相关研究认为治疗晚期鼻窦上皮性恶性肿瘤,放疗联合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他们治疗的所有病人5年生存率可达到46%— 74%,而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为42%。
鼻窦肿瘤侵犯眼眶,已超出了眼科医生的手术范围,但患者对我们的信任,使我们没有理由推委病人,而且单纯的耳鼻喉医生也难于眼眶的操作,出于医生的责任感,我意识到联合手术应该是较好的治疗方案。经过术前反复的研究及讨论,家属表示认可全力支持。
手术邀请了耳鼻喉科专家共同合作,于2004年12月7日在全麻下进行眶深部肿瘤切除+筛、额窦肿瘤切除。眉弓下弧形切开皮肤,分离止血,剪开眶隔,见眶顶软性肿物,与额窦肿物相连,肿物呈灰色,质脆软,可刮除,夹有豆渣样坏死物,刮除眶内肿物,可见眶顶骨质粗糙有缺失及骨刺样增生。用骨凿凿除眶上缘部分骨质,打开额窦,见额窦内填满相同病变,并有脓性分泌物潴留,吸引器吸除后,刮除额窦粘膜,沿鼻根切开皮肤,划开眶内缘骨膜,凿除部分鼻骨,暴露筛窦,见筛窦内同样病变,夹出及刮除病变,去除筛窦内壁、蝶窦前壁的部分骨破坏。用组织钳夹除鼻腔内息肉样、灰白色肿物,并送检病理。生理盐水冲洗术区,探查上睑提肌在位,在鼻腔、筛窦、额窦内填入碘仿纱条,一端经鼻孔引出。用5-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眶内侧和上方骨膜,皮下组织,间断缝合关闭皮肤切口。术后第1天,视力为1米指数,术区肿胀,上睑活动稍弱,眼球活动及伤口对合良好。术后第3天,视力为0.1,抽出部分填鼻纱条。以后隔日抽出少许纱条,大约10天全部抽出。患者出院时右眼视力0.1,上睑轻度肿胀,无疼痛,伤口愈合良好,眼球轻度内陷、运动良好,眶压正常。(图3-3)术后病理回报为右侧副鼻窦炎性息肉,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恶变,侵犯眶内。术后患者到肿瘤医院进行放疗,放射总量为65Gy。目前局部未见肿瘤复发,全身状态良好。
通过该病例给我的启示是,对于这种病变性质不良,范围广泛的病例,我们医生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还要遵循医学的基本原则,从机体整体的角度全面,细致,正确的分析病情,千方百计的为病人设计尽可能合理的治疗方案。如本例病例,我们进行了多学科合作,准确地进行术前病变范围定位,一次手术完整切除了眼眶和副鼻窦肿瘤,为患者赢得了时间,减少了痛苦,手术后继续的放射治疗对于减少复发也是极为有利的。
病例四、个性化客观分析病史及影像征,经结膜小切口
切除罕见的一眶多发性(5个)海绵状血管瘤
2005年5月,一位来自江苏的39岁女性患者因“左眼眼球无痛性突出1年”来到我院就诊。患者曾在江苏省淮安当地医院行眼眶CT检查,考虑为“眶内炎性假瘤”,予以“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未见好转。此后经介绍到我院治疗。
入院时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7,左眼轴性前突,无体位性,眼底检查显示黄斑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光不清楚,眶压++但有弹性感;眼球突出度为16—21mm(图4-1)。B超检查,示球后多个类圆形中高回声影,边界清,内回声均匀,中等衰减,有可压缩性。CT显示左眼眶内眼多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软组织影,较大的位于球后内直肌旁见约20×20mm大小,边界清,其它位于球旁,CT值为72—118,视神经内直肌稍受压,眼球前移,眶壁无侵犯(图4-2,图4-3)。
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眼眶影像特征,该患者应考虑为一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内有较大的血管窦腔,呈海绵状而得名,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而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少见。其治疗方法原则上手术切除,手术入路大致有两种。(1)外侧开眶术:多用于病变位于眶尖,乏透明三角区的肿瘤,肿瘤原发于眶尖狭小的解剖空间内,与视神经、眼外肌和骨膜粘连,或肿瘤生长压迫眶尖结构,而眶尖位集中了眶内多种重要结构,往往需要宽大的手术野直视下操作。此外,一侧眶内多个肿瘤也常采用外侧开眶术。(2)前路开眶术:是一种较为安全、并发症较少,手术后反应轻的摘除方法。肿瘤位置较前,无粘连的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可行此开眶术。此外,即使肿瘤深在,CT图像上保留眶尖透明区者,表明肿瘤与周围结构粘连少,也可行前路开眶手术。
该患者应采用何种手术入路?我考虑,我们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既要遵循原则(即共性),也要充分考虑每个病例的个性,患者虽为一眶多瘤,肿瘤大小不等,但仔细阅CT片,可以发现其特殊性,即眶内多个小肿瘤是连在一起的,近球壁而且较表浅,另一个较大肿瘤与之分离,位于眶深部,眶尖留有明显的脂肪透明区。只要手术解剖清楚,不加压而层层分离组织,在定位准确的情况下,有较大把握暴露表浅的多个小肿瘤,顺利取出,而另一肿瘤利用结膜入路也可完成。这样,手术损伤很小,患者术后外观好、无可见瘢痕。为了增加手术的成功率,我们安排了全身麻醉,一旦小切口寻找肿瘤困难,可以立即更改术式。同时安排了有经验的医生作为助手,保证手术中的配合,暴露宽敞的手术野,正确使用脑压板等。
手术于2005年5月31日在全麻下进行,采用左眼内上穹隆结膜切口,睑拉钩拉开左眼上睑,剪开内上方穹隆结膜及筋膜,脑压板轻拉开眶内脂肪,用剪刀轻轻分离,即发现球旁紫红色肿物,呈类圆形,表面不光滑,有完整的包膜。用脑压板轻压周围脂肪,使肿瘤自然娩出,发现肿瘤为4个相互独立且相连的小肿瘤组成,分别为5×5 mm,4×4 mm,3×2 mm,2×2 mm。再于颞下穹隆剪开结膜及筋膜,脑压板拉开眶内脂肪,发现视神经外下方又一类圆形肿物,用组织钳夹住肿瘤,轻拉出,压迫止血,肿瘤约1.8×2cm(图4-4)。探查眶内无异常发现,缝合结膜。观察瞳孔正常,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换药,检查视力0.8-,眼睑、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均正常,出院时视力0.9,眼突度为16—16mm(图4-5)。病理回报示眼眶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
通过这个病例,再一次证实了海绵状血管瘤的组织解剖结构和临床诊治的关系,比如,其包膜完整,与其它良性肿瘤的囊膜不同,是血管窦间纤维结缔组织向外延续形成的,为肿瘤本身的一部分,手术时钳夹肿瘤不易破溃,粘连少,肿瘤的导血管纤细,手术切除肿瘤不造成大量出血,这是采取小切口入路手术的理论支持所在。此外,本病例虽为多发肿瘤,但定位准确,瘤体相连犹如一串葡萄,发现一个带出一串,这种生长结构是我们采取此入路而能胜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手术的实施方案既有原则和共性,又有特例和个性。我们应该将各种医学理论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才能使我们制定的治疗方案客观地符合每一例患者,达到最好的临床效果。
病例五、婴儿罕见巨大眼眶肿瘤的治疗
2005年6月的一天,一位母亲抱着只有8个月的男婴来到我院门诊,患儿右眼眶被巨大的肿瘤完全占满,而且巨大的肿瘤突向下睑及颜面部,肿物高度隆起,已突出眼眶约6cm左右。下睑外翻,结膜肥厚,皮肤变薄,睑裂不能睁开,眼球观察不到,只能在眼眶内上方隐约触及(图5-1)。其母叙述患儿约4个月时出现右眼下睑隆起,可摸到一个小肿块,类似麦粒肿,同时患儿伴有肺炎。4个月来病情发展迅速。其母带着患儿跑遍了津京两地知名医院眼科就诊,都因各种原因告知无法治疗,焦虑无助的母亲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而来。肿瘤生长如此迅速,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很大,应积极治疗。但其年龄太小,又患有肺炎,这无疑加大了手术的风险与难度,预后难测。但面对年轻母亲那渴望的眼神,患儿熟睡中稚嫩的面庞,我无法拒绝,但深知是临床工作的又一大挑战。
摆在我面前的问题是首先确定肿瘤的性质,患儿眼部肿瘤触诊质硬,缺乏活动感,眼眶CT显示右眼眶内软组织占位,占据近乎全眼眶并突出睑裂,内密度不均匀,可见多个不规则低密度区,眼球向内上方移位。眶腔扩大(图5-2)。多年的眼眶病临床经验告诉我,该肿瘤的性质不良,婴儿时期眼眶肿瘤多见的有横纹肌肉瘤、血管肉瘤,恶性髓上皮瘤,眼眶转移癌,恶性淋巴瘤,绿色瘤等,但术前确定诊断困难。接下来全身检查发现肺部呼吸音粗,有痰鸣音,符合肺炎体征,检查未发现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因此应高度怀疑横纹肌肉瘤和恶性髓上皮瘤,或其它间叶性肿瘤的可能。横纹肌肉瘤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平均年龄7~8岁,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眶内恶性肿瘤。恶性髓上皮瘤较罕见,是一种起源于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症状多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相似很难区分,尤多发生于婴幼儿。也可破坏睫状体及巩膜,扩展到眼外。也可侵入颅内或发生全身转移,原发于眶内者甚为罕见。
临床的初步诊断是下一步治疗的依据,对待这样一个病例我们该如何选择治疗呢?我考虑,传统上对于眼眶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是大范围广泛切除,但现代观念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眼眶内容切除已经不是治疗眶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了。那么如何手术?我想,患儿眼眶CT显示肿瘤位于眶内,尚未侵及眼球、眼外肌、骨壁等重要结构,细致的手术操作可以保全眶内结构;况且,恶性肿瘤只是一个临床诊断,如此做出眼眶内容切除的决定应该慎重。为此我们制定了眶内肿瘤局部切除方案,同时准备了第二套方案,术中如若发现肿瘤侵袭性生长,应实施肿瘤的扩大切除。考虑到患儿肺炎情况,手术又必须采用全身麻醉,术中术后存在小儿麻醉意外、失血补液的工作,因此与市儿童医院联系,并帮助实施手术的麻醉、监护和术后护理。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下睑皮肤切口,并向颞侧延长,分离皮下组织,见紫灰色肿物,有假包膜,大小约7×4×4cm(图5-3),基底无包膜,呈灰色鱼肉状,与眶下壁关系密切,基底周围可见眶骨增生,切除肿瘤后电刀烧灼基底,切除增生骨缘。探查向上移位的眼球,发现眼球完整,下直肌及下斜肌在位,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眶腔,术床填明胶海绵止血,切除多余皮肤对端缝合,做下穹窿结膜加强缝线。术后病理报告:恶性髓上皮瘤。术后30天患儿复查情况(图5-4)未发现肿瘤复发迹象,眼位尚好,外观基本满意,患儿到肿瘤医院继续放射治疗。
通过本病例我体会到:无论病例的复杂性如何,无论手术的风险多大,不管多少医院没有接诊,只要我们报有医生的责任感,正确的分析,抓住主要矛盾,依靠科科联合,院院联合,强强联合的优势,一定能为患者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