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鼻上、颞上切口手术源性散光的比较
作者:阎峻  徐…  文章来源:大连医科大学何氏眼科研究院 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辽宁省沈阳市黄河北大街128号110034  点击数2160  更新时间:2006/7/7 15:19:24  文章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对比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鼻上、颞上巩膜隧道切口致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不同。 方法:对21例(42至眼)白内障患者行斜上方5.5 mm巩膜隧道切口的超声乳化切除术±后房型硬性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右眼采取颞上方切口,左眼采取鼻上方切口。分别于术前、术后的不同时间(1天、1周、1个月、3个月)使用角膜地形图仪及自动屈光仪进行角膜散光的测定,采用Holladay-Cravy-Koch矢量分析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t检验比较术后各期左右眼手术源性散光的不同。 结果: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在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右眼1.09±0.40D、0.84±0.37D、0.65±0.37D、0.57±0.38D,左眼1.57±0.51D、1.25±0.55D、1.06±0.55D、0.86±0.53D,两组在各期均有统计学差异。手术源散光的轴位分别为右眼70.19±39.19°、64.62±36.46°、60.54±34.93°、56.31±25.74°,左眼60.19±39.61°、52.57±29.54°、54.33±33.93°、56.63±36.49°,两组在各期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鼻上与颞上巩膜隧道切口术后的源性角膜散光的大小有统计学差异,且两组手术源性散光的大小和差异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变小,而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轴位无统计学差异。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