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盐酸甲氯芬酯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脂褐素清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牛超 惠延…  文章来源: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7号,450003  点击数1433  更新时间:2007/5/23 17:03:30  文章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发达地区50岁老年人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病率增高,可因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黄斑部出血导致视力迅速下降或丧失。其发生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老年性改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发现,RPE细胞吞噬溶酶体中脂褐素的不断积聚有可能导致了RPE的衰老及凋亡。如何阻止或预防RPE的老年性改变,恢复RPE的活性,对防治和预防AMD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盐酸甲氯芬酯是临床使用多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具有清除细胞内氧自由基和脂褐素、保护细胞膜等作用。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RPE细胞脂褐素形成的模型,观察盐酸甲氯芬酯对人RPE脂褐素的清除作用及其对RPE增生的影响。 方法:(1)采用梯度离心法制备猪眼光感受器外节(POS),将POS与人RPE共培养3周,建立猪POS诱导的人RPE脂褐素形成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照相以及电镜技术定性及定量记录脂褐素的形成。(2)通过流式细胞术、MTT比色法和核仁嗜银蛋白染色分析,观察10~1000 mg/L盐酸甲氯芬酯作用于人RPE 12、24、36、48、72 h后对其脂褐素及细胞增生的影响。 结果: (1)与POS共培养1、2和3周的RPE脂褐素自发荧光值分别为9.12±0.71、11.05±0.89和12.38±0.60;未与POS共培养的RPE脂褐素自发荧光值分别为3.68±0.33、3.75±0.44和3.82±0.35,两组相比P<0.01。荧光显微镜下实验组细胞自发荧光强度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强,电子显微镜下也可见实验组细胞内脂褐素增多。 (2) 10~1000 mg/L盐酸甲氯芬酯作用于人RPE 12、24、36、48、72 h后可以清除人RPE细胞内的脂褐素。10 mg/L盐酸甲氯芬酯作用12 h后RPE脂褐素自发荧光值为10.44±0.48,空白对照组RPE脂褐素自发荧光值为12.08±0.28,两组相比P<0.01;10~1000 mg/L盐酸甲氯芬酯作用于人RPE 12、24、36、48、72 h后可以促进RPE增生。MTT结果:自12 h起各浓度盐酸甲氯芬酯组与对照组光吸收值均相差显著(P<0.01);嗜银蛋白染色结果:10 mg/L盐酸甲氯芬酯作用24 h后其胞核内AgNORs平均数为2.0,与对照组相比P<0.05;1000 mg/L盐酸甲氯芬酯作用12 h胞核内AgNORs平均数为2.0,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结论:将人RPE与猪POS共培养,促使了细胞内脂褐素的形成和蓄积,其过程周期短、操作简单、重复性强,可以作为体外培养的人RPE脂褐素形成模型;盐酸甲氯芬酯可以清除人RPE细胞内的脂褐素,促进RPE增生,并与剂量和作用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