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小管炎临床上并不多见,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伴有泪囊炎。临床上有脓性、沙眼性、结核性及霉菌性泪小管炎[1]。霉菌性泪小管炎就少见,其通常单一泪小管受累,且以上泪小管多见[2]。现将我们遇到的8例霉菌性泪小管炎治疗及护理介绍如下。
1.1一般资料:自2005年以来门诊遇8例霉菌性泪小管炎患者。其中女性6例、男性2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46岁。4例下泪小管患病,2例上、下泪小管患病,2例上泪小管患病。5例均在2—5年,2例1年以上,1例半年以上。以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流泪、流脓、肿胀、搔痒、压迫有黄色豆渣样物挤出。经细菌培养均确诊为霉菌泪小管炎。
1.2方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1%丁卡因棉片麻醉泪小点3--5分钟后,用1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分离针头换5号钝圆头冲洗针头,首先用左手拇指压迫泪囊区将脓性分泌物挤出,泪点小的病人,用泪点扩张器扩张泪点,病人坐位时助手持受水器置于患者患眼侧颧突下,卧位时置于患眼颞侧。护士左手拇指轻轻下拉下睑内眦部,充分暴露泪小点,右手持装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将冲洗针头直插入泪小点约1-2mm,然后将针头转向水平,沿泪管方向进针约5—6mm,推注冲洗液反复冲洗,将脓液及分泌物冲净为止。清洁后,再注入庆大霉素4-8万u,15分钟后注入氟康唑注射液2ml。每天一次,二性霉素B眼液点眼每日4次,内涂泰利必妥眼膏每日2次。3天后脓性分泌物消失10天后治愈,平均5.5天。
1.3治愈标准:溢泪、溢脓、肿胀症状消失、搔痒症状消失,黄色豆渣样物消失,冲洗通畅,细菌培养未再见霉菌生长。
1.4结果:8例,8只眼随访4-10月,未再溢泪、溢脓,无肿胀、瘙痒发生,病人疗效满意。
2、护理
2.1门诊宣教 此类疾病不需住院,门诊治疗方可治愈[3]。护士应做好门诊宣教工作。我们应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需要,提高病人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护士根据本病特点指导预防感染措施及正确点眼方法,有针对性的宣教,建立护患联系卡,随时给予正确指导。
2.2心理护理 由于霉菌性泪小管炎易被误诊,病人较病程长,门诊如果未及时诊断,给病人带来较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护士要耐心地听取病人的倾诉,并给予同情和关心,向病人讲解相关知识,举出相同病例,增强病人信心,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2.3操作中护理 在开始操作前取得病人的合作,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体位,以免操作中病人过度紧张造成泪小管撕裂。在操作中不时询问病人感觉,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分散病人注意力,鼓励病人。操作中护士动作轻、稳、准,减轻病人痛苦,及时让病人吐出口腔内冲洗液,以免造成不适。待将脓性分泌物冲洗干净后,再注入4—8万U庆大霉素针剂,氟康唑注射液2ml.
2.4操作后护理 操作完毕为病人擦净面部冲洗液,嘱病人不要用手揉、压泪小管区,不要擤鼻,为使药液在泪小管内存留时间延长。嘱病人每天按时治疗,确保治疗效果。登记病人的联系方式,随时给予指导。告知病人每次眼内用药前,必须洗净双手,避免交叉感染。每天4次二性霉素B眼液点眼及泰利必妥眼膏每日2次。
3讨论
目前,霉菌性泪小管炎临床上很少见,诊断并不困难,但常被忽视,如未掌握诊断要点,易被误诊。诊断此类疾病,不仅要求我们医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4]。本病重在诊断,确诊后治疗简单,痛苦小,疗效好,一般7天左右方可治愈。取得如此疗效护理也是关键之一。通过护理8例霉菌性泪小管炎,门诊宣教、心理护理、整个操作过程中护理、严格的无菌操作技能尤为重要。护理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及丰富的经验,向医生提供有效的信息,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在操作中要谨慎、心细、轻巧,与患者密切配合,共同治愈疾病。综上所述,不仅要有明确的诊断,同时也说明周到的护理也至关重要,所以护理人员要不断的学习,认真的观察,提高技术,提高护理质量,更好的配合医生,提高治疗疾病的治愈率。
单位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眼科
地址 河南省 新乡市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眼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