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明确小梁切除术后房水引流的途径与淋巴、静脉引流的关系,探讨淋巴、静脉引流在术后房水引流维持中的地位
对象和方法 成年猕猴6只12眼,体重4.7~9.8kg,其中3只为雄性。随机选取一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手术(结膜瓣以角巩缘为基底),另眼对照。术前行造影实验2次,即用30G针头将1%台盼蓝0.1~0.3mL注射于眼球手术旁区域浅层结膜下,观察结膜淋巴管的分布;同时在前房穿刺注入5%荧光素钠,观察术后房水引流情况。术后5±2天、14±2天,以后每隔7±2天行造影。对照眼不行手术,与手术眼同时造影。根据术后引流情况,择期处死猕猴,取手术组手术区域结膜及各对照组与手术区域相对应部位的结膜,行淋巴管特异的5’-核苷酸酶铺片染色,观察淋巴管分布情况。此部位结膜下全层眼球壁组织及房角结构行连续切片,并进行HE、抗VEGFR-3、抗CD34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观察手术部位淋巴管、血管分布情况以及对术后形成的一些组织管腔进行定性染色。
结果
1、手术结果:6眼术后,其中2眼前房有渗出,术后7天渗出完全吸收,其余4眼术后无特殊反应。前房荧光素钠造影示滤过泡维持5~26.5天,平均16.2±9.8天。引流持续19.5~122天,平均49.7±43.5天。手术时局部房水静脉被破坏,术后约2周可出现新生血管再通,前房造影示新生的房水静脉有房水引流功能。球结膜下台盼蓝造影示,球结膜手术切口破坏了局部淋巴引流,术后约3周,球结膜切口瘢痕形成,台盼蓝造影示,瘢痕处淋巴管新生,新生淋巴管细小,沿瘢痕生长。术后结膜铺片,行5’-核苷酸酶染色,示穹隆部的球结膜手术切口处瘢痕形成,与对照组对比,该部位正常的环形淋巴网络被新生、细小、排列紊乱的淋巴管替代。
2、造影结果:
a、 裂隙灯下可见“滤过泡”存在,前房荧光素钠造影示“滤过泡”无功能:1眼。
b、 早期,裂隙灯下可见滤过泡存在,前房荧光素钠造影示有引流功能,滤过泡下房水经球结膜淋巴管引流;晚期,滤过泡消失,前房造影示引流消失:2眼。
c、 滤过泡消失后,前房荧光素钠造影示引流仍然持续存在:3眼。其中,通过引流区域淋巴管新生进行持续引流的有1眼;通过引流区域房水静脉新生再通进行持续引流的有2眼。
d、 对照组前房荧光素钠造影示房水经房水静脉引流,与球结膜淋巴系统无联系。
3、组织化学结果:
a、 裂隙灯下可见“滤过泡”存在,前房荧光素钠造影示“滤过泡”无功能的眼,HE切片示:滤过泡以及手术通道内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填充,巩膜瓣近角巩缘位置可见散在的管腔,管腔经VEGFR-3染色呈阳性着色,CD34阴性,管腔为淋巴管。手术结膜切口破坏局部淋巴引流。
b、 早期,裂隙灯下可见滤过泡存在,前房荧光素钠造影示有引流功能,滤过泡下房水经球结膜淋巴管引流;晚期,滤过泡消失,前房造影示引流消失眼,HE切片示:手术部位致密瘢痕组织,巩膜瓣下可见散在分布的管腔,管腔经VEGFR-3染色呈阳性着色,CD34阴性,管腔为淋巴管。
c、 滤过泡消失后,前房荧光素钠造影示引流仍然持续存在的眼,HE切片示:手术部位相对疏松、排列有序的结缔组织,巩膜瓣下可见潜在的管腔,高倍镜下可见有内皮样细胞覆盖,管腔经VEGFR-3、CD34染色皆呈阴性,该管腔非淋巴管或血管,为手术分离巩膜瓣形成。
d、 对照组,与手术相同部位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示,手术小梁切除相对部位由规则排列的胶原组织构成;巩膜瓣分离相对部位,可见散在大小不一的数条管腔。VEGRR-3,CD34抗体染色示为血管或淋巴管,未见两者皆为阴性的管腔。
结论
1、球结膜淋巴系统是青光眼滤过术后房水进一步引流的重要途径。
2、引流的长期维持可不依赖于滤过泡:可通过术后淋巴管新生至巩膜瓣区域,或通过房水静脉新生再通至巩膜瓣区域进行持续的引流。
3、球结膜淋巴引流的破坏,是无功能性滤过的部分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