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人工晶体襻的材料及成角与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PCO)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999年9月至2004年3月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囊袋内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共448只眼。所植入的448例人工晶体根据襻的材料不同分为PMMA组共292只眼,丙烯酸酯组共118只眼,PVDF组共38只眼;同时又根据襻的成角不同分为人工晶体襻与光学面成角为0°共118只眼,成角为5°的共136只眼,成角为6°的共38只眼,成角为10°的共156只眼,;根据晶体光学面和总长度不同分为光学面和总长度分别为6mm和13mm的组,光学面和总长度分别为5.75mm和12.5mm的Rayner组,光学面和总长度分别为5mm和12mm的SC60B-OUV组。术后门诊随访,观察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复方托品酰胺快速散瞳,瞳孔达7×7~8×8mm直径大时,用内置数码摄像头Zeiss120裂隙灯进行眼底后反光裂隙照相,转化成数码图像输入计算机,获得的数码照片使用德国EPCO2000软件分析,对PCO程度评分并将各组进行比较,所得研究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观察448只眼中,存在PCO的有421只眼(93.97%),PCO波及瞳孔中央3mm的有274只眼(65.08%),共出现后囊膜皱褶67只眼,全部伴有PCO。其中根据襻的材料不同所分的三组人工晶体中,PCO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556,P=0.574);根据襻的成角不同所分的四组人工晶体中,总的PCO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37,P=0.775),其中PCO分级中一级混浊的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054,P=0.007),成角为10°组与其它三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认为在PCO的形成过程中,襻的材料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在PCO形成的早期,襻与光学面成角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较大的成角使光学面与后囊膜紧密接触,延迟了晶体上皮细胞在后囊膜的迁移 。同时我们认为人工晶体光学面的大小和总长度对后囊膜皱褶的发生及PCO的形成有影响,而且后囊膜皱褶和PCO有相关性;皱褶的发生与晶体襻的方向一致,说明人工晶体襻对囊袋的张力作用可能是皱褶发生的主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