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肝移植术后并发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附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
作者:廖瑞端,余…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10080 点击数1409 更新时间:2007/5/28 14:22:34 文章录入:crystalsus 责任编辑:毛进 |
|
|
|
病例资料:患者男,56岁,因小细胞性肝癌行肝切除联合原位肝移植术,术后一直应用FK506等免疫抑制剂。术后2月出现左眼视物模糊、遮挡感就诊眼科。1月前曾出现肺部感染,经抗革兰阴性杆菌治疗治愈。眼部检查:VOD1.0,VOS CF/50cm;左眼前段未见异常,黄斑区视网膜下一约2~3 PD大小的黄白色病灶,病灶周围伴有视网膜下出血。眼底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示神经上皮层内病变(伴出血);右眼颞下视网膜见少许片状出血。常见病毒及弓形虫的血清抗体检查均阴性。以左眼病毒性感染予全身和局部抗病毒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2周内出现左眼混合性充血、前房积脓,玻璃体混浊加重,视网膜下病灶逐渐向前突破进入玻璃体腔,在玻璃体腔内形成团块状黄白色病灶,周围伴有小点状串珠样卫星灶。此时血真菌和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拟诊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予以全身及局部抗真菌治疗。1周后眼部刺激症状减轻,VOD1.0,VOS CF/30cm,眼前段炎症减轻,玻璃体腔仍可见团块状混浊,眼底窥不清。因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停用全身抗真菌药物,予护肝治疗。2周后肝功能渐接近正常,眼部情况变化不大。全身加用优立康唑。1周后眼部B超检查提示后极部视网膜脱离,予行玻璃体切除、晶体咬切、视网膜光凝、C3F8气体填充。术中发现黄斑区病灶为坚韧的纤维结节状,与视网膜下组织紧密联系,周围视网膜表面大量增殖膜,牵引视网膜浅脱离。玻璃体切除液经离心沉淀后进行涂片,可见少量真菌孢子;细菌和真菌培养均为阴性。术中取出的结节状病灶病理切片可见真菌菌丝,疑为曲霉菌。术后诊断为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曲霉菌?)。术后2月时VOD1.0,Vos CF/50cm,左眼玻璃体腔清晰,视网膜平伏,未见感染复发病灶。
讨论:肝移植术后并发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较少见,该例为我院超过300例肝移植患者中仅有的1例;早期诊断困难,且容易误诊。早期手术治疗取材病理学活检对诊断和治疗有帮助。在药物治疗上,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十分重要。理想的抗真菌药物应为有较广的抗真菌谱,低肝、肾毒性,且耐受性好。对肝移植术后眼部炎症性病变者,需注意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可能,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时可考虑早期手术干预,以挽救视功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