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前囊膜混浊(an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ACO)与囊袋皱缩形成相关的一些因素。方法:收集1999年9月至2004年3月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囊袋内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48只眼,所有病例由同一手术者完成,根据人工晶体材料的不同分为疏水性丙烯酸酯组,亲水性丙烯酸酯组,硅凝胶组。术后门诊随访,观察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复方托品酰胺快速散瞳,瞳孔达7×7~8×8mm直径大时,用内置数码摄像头Zeiss120裂隙灯进行眼底后反光裂隙照相,转化成数码图像输入计算机。ACO由检查者主观评价,并划分为五级,所得研究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研究的448只眼中共有前囊膜混浊103只眼,疏水性丙烯酸酯组364只眼中75只眼出现ACO(75/364,20.60%),亲水性丙烯酸酯组34只眼中共7只眼出现ACO(7/34,20.59%),硅凝胶组50只眼中12只眼出现ACO(12/50,24.00%),三组ACO的发生比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309,P=0.857);各组ACO分级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5.376,P=0.717);ACCC完全覆盖人工晶体光学面的153只眼中有61只眼出现ACO(61/153,39.87%),ACCC偏位部分覆盖人工晶体光学面的265只眼中有42只眼出现ACO(42/265,15.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198.01,P=0.0001)。所有观察对象中共发现4只眼存在典型的囊袋皱缩现象。其中2例为并发性白内障:一位是高度近视伴发的白内障,男性,30岁,术后10个月发现囊袋皱缩;另外一位,男性,64岁,术后34个月发现右眼囊袋皱缩,同时左眼为术后32个月,未发生囊袋皱缩,患者双眼有葡萄膜炎病史。结论:人工晶体的类型与ACO的发生及级别无关;ACCC完全覆盖人工晶体光学面组的ACO发生率要高于ACCC偏位组;囊袋皱缩的发生可能与假性囊膜剥脱综合症,悬韧带松弛,白内障联合小梁切开,眼内炎症及血-房水屏障破坏,人工晶体光学面与襻的组成等情况有关。在4例囊袋皱缩中有2例有明显病史,另外2例患者虽然没有明确的并发症,但是可能存在如眼内炎症或血-房水破坏等情况。这些并发症会刺激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纤维化,从而导致严重的前囊膜皱缩。当ACCC偏小时,这种前囊的皱缩更易形成。因此建议患者眼部或全身存在某种并发症时,前囊撕囊口应略偏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