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非球面因子Q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研究
作者:黄国富  …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点击数944  更新时间:2007/5/29 12:03:06  文章录入:hgf2222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对Q值引导LASIK和常规LASIK治疗近视散光作前瞻性的对比研究。 方法 接受Q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43例,86只眼,术前近视球镜等量为-2.0D~-8.0D,平均-4.91±1.21D,散光为0~-2.0D(平均0.47±0.44D)。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41例,80只眼,术前近视球镜等量为-2.25D~-8.5D,平均-5.11±1.68D,散光为0~-2.5D(平均-0.61±0.52D)。实验组和对照组近视球镜度和散光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O.05)。随访时间为3个月。检查项目包括: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眼压、像差仪、超声角膜厚度、对比敏感度等。 结果 (1)视力 实验组:术后3月裸眼视力≥1.0占98.84%,安全指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07;有效性指数(术后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10;对照组:裸眼视力≥1.0占97.5%,安全指数为1.01;有效性指数为0.98。 (2)屈光度 术后3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最佳球镜度均在-0.5D~+0.5D之间,实验组为-0.01±0.14D,对照组为-0.13±0.20D。 (3)手术前后K及Q值变化 实验组术前Q值为-0.16±0.09,对照组为-0.17±0.11,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三月,实验组为0.50±0.24,对照组0.84±0.40,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 (4)像差 术后3月,实验组球差平均为-0.313±0.160(-0.670~-0.04),对照组平均为-0.483±0.160(-0.83~-0.0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实验组高阶像差为0.575±0.170(0.18~0.99),对照组平均为-0.914±0.430(0.31~1.84),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 (5) 对比敏感度 实验组:术后1周时无眩光对比敏感度4.0、2.5、1.6、1.0、0.7cpd/deg频段较术前降低(P<0.05),低度眩光对比敏感度术后1周时,2.5、1.6、1.0、0.7cpd/deg频段较术前降低(P<0.05),中、高度眩光对比敏感度术后1周时1.6、1.0、0.7cpd/deg频段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一月恢复术前水平。 对照组:无眩光及低度眩光对比敏感度术后1周、1月时各频段均较术前降低;中高度眩光对比敏感度术后1周时,4.0、2.5、1.6、1.0、0.7cpd/deg频段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月时2.5、1.6、1.0、0.7cpd/deg频段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3月各频段恢复至术前水平。 (6)角膜地形图 实验组:术后3月有效光区较术前平均减少0.67mm,有效光区约5.55mm,和预期有效光区6.0mm相差约0.45mm。有效光区和术前预期矫正的有效球镜度、K值直线相关。将有效光区与等效球镜度、K值、切削深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stepwise),有效深度被剔除。得到如下回归方程:有效光区=0.076×等效球镜度-0.053×K+8.305。(R2=0.643) 对照组:术后3月有效光区较术前平均减少1.38mm,有效光区约5.25mm,和预期有效光区6.0mm相差约0.75mm。 (7)切削深度 实验组平均切削深度为90.54±15.90,对照组平均切削深度为88.36±16.4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317)。 结论 1 Q值引导LASIK手术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2 和常规LASIK相比,Q值引导LASIK手术,矫正球差具有优势,术后视觉质量更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