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报道曲安奈德(triamicinolone acedonide, TA)在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中的使用价值
方法: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气体填充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27例(27只眼)。全部患眼术中玻璃体切除后玻璃体腔内注入TA,观察黄斑裂孔周围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 ERM)的分布并予以完全剥离。5例剥除的标本送透射电镜检查。术后观察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手术并发症,并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术后黄斑裂孔封闭的形态学改变。随访时间为10-20个月。
结果:所有眼术中玻璃体腔内使用TA后,由于TA细小白色颗粒黏附于术前不易分辨的ERM及残存玻璃体后皮质表面,使之呈一白色薄膜而易于辨识。术中见ERM范围较广,覆盖后葡萄肿区域视网膜表面且其边缘与周围玻璃体后皮质相移行。术中ERM的清晰辨识方便了手术操作,确保ERM的完全剥除及残留玻璃体后皮质的充分切除。透射电镜显示剥离前膜标本含单层或多层增殖细胞如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玻璃体胶原纤维及细胞碎屑。27例中24例(88.9%)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3例(11.1%)一次手术失败,其中1例经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另2例放弃再次手术。术后视网膜复位的25例患眼术后视力为0.02~0.2。OCT检查显示:10例(40.0%)黄斑中心恢复正常凹陷形状;另15例(60.0%)原黄斑裂孔处仍缺乏神经上皮。随访期间未见与TA有关的并发症。
结论: 在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中使用TA,有助于辨识术前不易发现的ERM和残留的玻璃体后皮质,从而方便术中ERM的完全剥离及残存玻璃体后皮质的充分切除,确保较高的一次手术成功率,是术中一较为安全而有效的辅助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