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MMP―2、MMP―9在兔晶体上皮细胞游走、迁移和后发性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将生后两个月健康白色家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35只;实验组双眼行透明晶体皮质吸出术,分别于术后一周、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五个月各处死7只;对照组不做处理直接处死。分别采用Zymography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对残存的晶体上皮细胞及细胞间质进行MMP―2、MMP―9的定量及定位。
结果:1 免疫组化结果:晶体上皮细胞胞浆及细胞间质中有MMP―2、MMP―9的表达(呈棕色),且于术后1~3个月表达最强。2 Zymography凝胶检查:对照组可检测到极低的MMP―2、MMP―9活性(呈淡条带);各实验组MMP―2活性明显强于对照组;MMP―9无明显差异。3 定量分析:对照组MMP―2活性为0.75±0.00,实验组分别为3.68±0.02,5.18±0.01,5.62±0.01,6.58±0.01,1.19±0.00;实验组MMP―9活性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晶体上皮细胞胞浆及细胞间质有MMP―2、MMP―9表达,且在晶体皮质吸出术后1~3个月表达最强;二者可能参与晶体上皮细胞的游走、迁移和晶体囊膜的纤维化,可能在后发性白内障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