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学龄儿童视疲劳的客观定量研究
作者:朱剑锋 黄…  文章来源: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200040  点击数1725  更新时间:2004/5/30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对学龄儿童的视疲劳进行客观的定量的分析,评价并筛选测量视疲劳敏感且合适的客观检查指标 方法:对65名学龄儿童志愿者进行眼科的检查:视力、矫正视力、NCT、裂隙灯和直接眼底镜检查、扩瞳验光、综合验光仪验光并测定远用(5m)隐斜和近用(33cm)隐斜,在进行定量的视疲劳刺激(2个小时的近距离阅读)前后分别测定视疲劳相关指标,测量指标包括:调节近点、辐辏近点、闪光融合频率、明视时间和视网膜平均视敏感度 结果:共有65名学龄儿童入选,年龄14.24±2.93岁, 男19人女46 人,NCT右眼17.42±3.03mmHg,左眼17.23±3.43mmHg,屈光度右眼-2.86±2.39D,左眼-2.67±2.09D ,隐斜远(5m)-0.52±2.72Δ,近(33cm)-5.35±9.47Δ。 视疲劳刺激前调节近点 87.15±24.92mm 、辐辏近点67.95±20.58mm、闪光融合频率32.41±3.76Hz ,明视时间69.15±10.97s, 视网膜平均视敏感度26.27±3.12dB ;在进行视疲劳刺激后调节近点107.49±34.00mm 、辐辏近点86.75±26.31mm、闪光融合频率33.61±2.45Hz,明视时间68.72±11.17s, 视网膜平均视敏感度26.18±3.30dB。经统计学检验,视疲劳刺激前后调节近点、辐辏近点和闪光融合频率3项指标有显著差异,但视网膜平均视敏感度和明视时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学龄儿童的视疲劳可以通过客观检查定量进行分析 ,所选的指标中调节近点、辐辏近点和闪光融合频率是较为敏感的指标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