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生理状态下波前像差特别是高阶像差与调节状态的相互影响,为波前像差特别是高阶像差的矫正提供合理思路。方法:通过移动视标诱发不同调节状态。按照单帧重复测量和固定调节状态连续重复测量两种方式采集眼波前像差。评估内容:a,诱发调节幅度; b,比较调节幅度大于3D与调节幅度小于3D两组在调节放松状态下高阶像差的差异。c,比较0D,1D,3D三种调节状态,2.07mm,3.11mm,4.15mm,以及4.96mm四种瞳孔直径下,眼波前像差的变化特点。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实现诱发调节,最大调节幅度可达7.43D。调节幅度大于3D和小于3D两组被试者的高阶像差,各分阶像差以及6~35项Zernike多项式之间的没有统计学差异。调节幅度在0D~3D范围内,瞳孔直径在2.07mm~4.93mm之间人眼高阶像差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在调节过程中位于Zernike多项式金字塔排布的中轴部位的第12项,第18项,第24项,第33项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mini F=3.799,P=0.028)。结论:调节是人眼进行自我调整的重要环节。在适合生理用眼的调节状态下,瞳孔直径控制在2.07mm~4.93mm内,调节幅度在0D~3D内,人眼高阶像差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