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某 男性 7岁,因双眼视物有双影,伴右眼内斜1个月,于2007年4月19日来诊。半年前新生入学体检时发现右眼视力差来我院,经眼部的全面检查包括眼位及检影、散瞳验光,诊断为“双眼远视性屈光不正;右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并指导戴镜,完全遮盖左眼7:1,CAM视觉刺激、多频红绿蓝光闪烁(采用西安华亚牌SZS-28B型电脑闪烁增视仪),描图、写字等精细目力训练;三个月复查时右眼裸眼视力由0.3提高到0.6-1,矫正视力0.5提高到0.8-2,但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正,交替遮盖双眼均由内→正微动,未给予特殊处置。近一个月来,去掉遮盖的眼罩后患儿自述看东西有双影,看远明显看近时消失,家长也明显发现右眼内斜来诊。患儿病来无高烧、惊吓、外伤等病史。查体:全身状态良好。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1.0。双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正常,中心凹注视。角膜映光:OD+20°,交替遮盖双眼均由内→正运动,遮去遮盖检查:REF:OS+20°,LEF:+20°,双眼各方向运动自如。三棱镜+遮盖检查:33cm +60△ , 5 m +55△ 。同时机检查:戴镜自觉斜视角+29°,他觉斜视角+27°,融合范围+4°~-3°,随机点立体视(+),AC/A:2。Titmus图检查:140″。Bagolini线状镜检查:右眼中心凹抑制。双眼A超检查:右眼轴长21.57mm,左眼轴长22.63mm。1%阿托品膏日三次,连续3天双眼散瞳,验光右眼+4.5D,左眼+1.5D,重新配镜,三周后复查: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1.0。戴镜角膜映光:OD+15°。请儿科会诊已排除颅内及全身疾病。临床诊断: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双眼远视性屈光不正;右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目前治疗:坚持戴远视镜,去掉遮盖,适当弱视训练。
讨 论
因为屈光参差可使两眼视网膜成像大小及清晰度不同,两眼之间发生竞争,融合反射刺激不同,不能形成双眼单视,从而产生被动性的抑制,造成单眼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通常认为双眼屈光度每相差1.0D,双眼物像大小相差2%,当物像大小之差超过5%时,视中枢融像就会困难;故双眼屈光不正的差异≥1.5D球镜或≥1.0D柱镜即可诊断为屈光参差性弱视[1]。
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首选方法是:戴矫正眼镜的同时,遮盖健眼,配合CAM疗法及精细训练。本例运用上述方法在短时间内弱视眼得到了明显治愈。
在许多文献中提到,有一些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者,原本没有斜视,在常规遮盖法治疗中可以出现恒定性斜视。本例患者既是,其特点发病突然、复视时有时无,可以耐受;外观表现出恒定的内斜视,无眼外肌麻痹体征,有双眼视功能和一定范围的融合能力及立体视,符合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表现。分析病因可能与融合功能失调有关[2],人类依赖大脑的矫正融合反射功能来维持双眼视轴平衡,通过外融合力克服内隐斜,通过内融合力克服外隐斜。人们均有不同程度的隐斜,眼位经常有轻度偏离平行位置的倾向,内隐斜者,外界物像投射于鼻侧视网膜而引起同侧复视;外隐斜者,外界物像投射于颞侧视网膜而引起交叉复视。为了避免这种视觉上的紊乱,机体利用矫正性融合反射机制来适当调整眼位,保持双眼正位。一般情况下内融合力大于外融合力,当在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遮盖一眼后,破坏了双眼眼外肌的平衡,引起了外融合力的减弱,使内隐斜变成恒定性内斜视。这种疾病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在治疗上采取保守疗法,去除遮盖一段时间,内斜会自然消失,不影响弱视的治疗;如为缓解复视的症状可以用低度数三棱镜来中和。待症状稳定6个月以上后,斜视度数较大者,再决定手术治疗。本例提醒我们在单眼弱视长期遮盖治疗中,医生要认知此病,要嘱咐患者及时复查,遇到问题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解释工作,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以便配合观察与治疗。
赵某 男性 7岁,“双眼远视性屈光不正;右眼屈光参差性弱视” 戴镜,完全遮盖左眼7:1,弱视综合治疗5个月后,出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表现。分析病因与融合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遮盖一眼后,破坏了原来的双眼眼外肌的平衡,引起了外融合力的减弱,使内隐斜变成恒定性内斜视。为此提醒我们在单眼弱视长期遮盖治疗中,医生要认知此病,要嘱咐患者及时复查,遇到问题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解释工作,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以便配合观察与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