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型CRVO患者视力预后极差,其主要并发症是持续性黄斑水肿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目前在治疗上比较棘手。针对缺血型CRVO的临床特点,本研究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包括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adial optic neurotomy, RON)及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IVTA)治疗缺血型CRVO。
目的:评价联合疗法对缺血型CRVO的临床疗效;针对三组病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评价TA剂量及PPV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深入探讨联合疗法的作用机制;评价该疗法的安全性,指导其在临床中的进一步应用。
方法:将符合缺血型CRVO合并黄斑水肿的38例患者38只眼分为三组,第1组14例14只眼,第2组13例13只眼,第3组11例11只眼。第1组治疗方法为PRP、PPV、RON和IVTA 2mg;第2组治疗方法为PRP、PPV、RON和IVTA 4mg;第3组治疗方法为PRP、RON和IVTA 4mg。治疗后平均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主要观察项目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 visual acuity, BCVA)、眼前节、眼底及压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 nogram, mfERG),中心30°视野阈值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1 随访最终34眼(89.47%)BCVA较治疗前提高,1眼(2.63%)无改变,3眼(7.89%)下降。治疗前33眼(86.84%)BCVA <0.1,随访最终这33眼中有13眼(39.39%)BCVA≥0.1,20眼(60.60%)BCVA <0.1;治疗前有5眼(13.16%)BCVA≥0.1,随访最终这5眼中有4眼(80%)BCVA≥0.1,1眼(20%)BCVA <0.1。BCVA于治疗后3天、1、3、6个月及最终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终BCVA与治疗前BCVA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最终BCVA提高值与治疗前BCVA呈显著负相关(p<0.01)。治疗后BCVA提高值在三组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2眼存在虹膜新生血管,于治疗后2月内均消退,随访中无1眼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 FFA示治疗后1、3、6个月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及视网膜循环时间均缩短,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6个月34眼黄斑水肿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所有38眼于治疗后1个月时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和静脉迂张明显改善。4眼治疗后于RON部位形成视网膜脉络膜吻合支。
3 OCT示治疗后1、3、6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明显减小,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治疗前后CMT 均与相应BCVA 呈负相关(p<0.05)。治疗后CMT降低值在三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4 mfERG示黄斑区(即1、2环)P1、N1波振幅密度于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二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m-ERG中1环区P1、N1波振幅密度在治疗后与相应BCVA呈正相关(p<0.05)。
5 黄斑区(中心10°)平均光敏感度、平均缺损、总的光敏感度于治疗后3个月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平均缺损、总的光敏感度于治疗后均与相应BCVA呈显著正相关(p<0.01)。所有受检眼均未发现RON相关的视野缺损。
6 RON术中6眼出现少量出血,均控制良好。治疗后4眼眼压≥21mmHg,局部用降眼压药物后均恢复正常,1眼发生晶状体后囊下白内障。
结论:1 联合疗法可明显减轻缺血型CRVO患者黄斑水肿,缓解视网膜缺血状态,改善视功能。
2 CRVO患者视力预后取决于治疗前视力,视力提高同时,黄斑区形态和功能都得到同步改善。
3 小剂量TA改变及联合PPV与否在治疗效果上不存在差异,但PPV可明显加快视网膜出血的吸收。
4 联合疗法可显著减少单纯IVTA引起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