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基因突变的定位
作者:金怡轩 谷…  文章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1 4 8号。 150086  点击数1353  更新时间:2007/6/14 15:56:05  文章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定位一个中国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收集黑龙江一四代ADCC家系,经临床和裂隙灯、眼底镜检查确诊为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未合并其他眼部及全身疾病。共12人(患者4例)知情同意进入本研究,采集静脉血5 mL。DNA分步提取,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浓度。 根据参考文献选择已知白内障致病基因附近的微卫星标记,设计引物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PCR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结果进行基因分型和单倍体构建,利用等位基因共享进行排除分析。在提示致病的基因附近选取多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并进行连锁分析。对致病基因的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剪接区进行测序,BLAST比对发现基因突变。并排除所发现的突变为群体多态性的可能。 结果 αB-晶状体蛋白基因(αB-crystallin, CRYAB)与患者共分离,根据最低重组率原则把致病基因定位在D11S927~D11S925大约14.44CM的遗传距离。测序结果显示其外显子1第58位核甘酸C→T改变,并引起氨基酸的变化(P20S)。 结论 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1q22.3-23.1,CRYAB为其致病基因。实验证明了CRYAB与先天性白内障的相关性并首次证明其与核性白内障相关。首次证明了CRYAB遗传异质性的存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