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巨噬细胞在真菌性角膜炎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胡建章  …  文章来源: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市燕儿岛路5号,266071  点击数1810  更新时间:2007/6/19 14:24:16  文章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通过清除角结膜的巨噬细胞、建立小鼠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发生发展中巨噬细胞的作用及其与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关系。 方法: 实验分为PBS–LIP组(空白对照组)和Cl2MDP –LIP组(巨噬细胞缺乏组),Cl2MDP –LIP组小鼠在感染真菌前7天和2天环绕角膜缘球结膜下注射Cl2MDP –LIP悬液以清除巨噬细胞,应用角膜表层镜法建立两组茄病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模型。在角膜接种菌液后第1、3、5、7天,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炎症变化和病理损害特点,并根据角膜混浊的面积、密度和表面的规则性对真菌性角膜炎的严重性进行临床评分;HE染色观察角膜病理变化和炎症细胞浸润情况;感染的角膜组织进行匀浆、真菌培养和菌落计数;冰冻切片免疫组化荧光染色检测角膜中F4/80(巨噬细胞)、CD4+淋巴细胞的表达;RT-PCR与ELISA检测角膜中Thl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与RT-PCR检测角膜中TLR4及其基因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荧光双染色检测TLR4与F4/80(巨噬细胞)表达的关系。 结果: 茄病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的实验结果基本相似。角膜接种菌液后,Cl2MDP –LIP组周边角膜炎症反应较轻,中央区局部明显水肿、溃疡、坏死,角膜易穿孔(大多发生在第7天); PBS–LIP组角膜炎症反应重,角膜弥漫性混浊,新生血管大量生长,但较少穿孔(发生在第5天)。临床评分结果显示,Cl2MDP –LIP组角膜炎呈进行性发展,第1天为轻度,第3天发展为中度,第5、7天恶化为重度;而PBS–LIP组角膜炎一开始就表现为中度,第3天发展达高峰(重度),以后逐渐减轻为中度。HE染色可见Cl2MDP–LIP组第1、3天角膜及前房中炎症细胞浸润的数量少,仅中央区局部角膜水肿、浸润,第5天溃疡处组织坏死,多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PBS–LIP组第1天起可见角膜缘、角膜基质及前房中有大量的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第5天后炎症细胞减少,角膜基质中纤维细胞增多,周边可见新生血管。真菌培养菌落计数结果显示,Cl2MDP–LIP组在角膜接种菌液后第1、3天可见较多菌落生长,第5、7天菌落减少;PBS–LIP组在第1天可见较多真菌菌落,以后逐渐减少,明显少于Cl2MDP–LIP组(P<0.05),第5、7天几乎未见真菌生长。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正常角膜中未见F4/80(巨噬细胞)与CD4+淋巴细胞阳性表达;角膜接种菌液后,Cl2MDP –LIP组角膜中未见或有极少量的F4/80阳性表达,少量的CD4+淋巴细胞表达;而PBS–LIP组中都可见大量的F4/80、CD4+淋巴细胞表达。RT-PCR检测结果发现,Thl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基因mRNA在正常角膜中几乎未见表达;而角膜接种菌液后,在Cl2MDP –LIP组和PBS–LIP组中均出现表达,且Thl型细胞因子(IFN-γ、IL-12)的表达大多显著强于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P<0.05);各个因子对应时间点在Cl2MDP –LIP组中的表达大多显著弱于PBS–LIP组(P<0.05),以IL-12尤其明显;在Cl2MDP –LIP组中各个因子呈持续表达并出现表达的紊乱,而在PBS–LIP组中,各因子的表达呈持续下降趋势;ELISA对角膜中IFN-γ、IL-12、IL-4、IL-10蛋白的检测结果与mRNA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角膜中TLR4及其基因mRNA的检测结果发现,正常角膜中几乎未见TLR4阳性表达;角膜接种菌液后角膜的上皮、基质中可见到TLR4表达,但Cl2MDP –LIP组的表达显著弱于PBS–LIP组(P<0.05)。抗TLR4与F4/80免疫荧光双染色结果表明,F4/80与TLR4的表达呈平行关系,F4/80阳性表达的细胞大多伴有TLR4的表达,TLR4除了表达于F4/80阳性细胞外,还可见于其他组织细胞。 结论: 巨噬细胞缺乏时,角膜的免疫功能减弱,真菌清除延缓,炎症反应减轻,角膜易坏死、穿孔;巨噬细胞能通过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多种免疫细胞的募集、增殖等而在真菌性角膜炎的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能促进TLR4的表达,可能通过表达TLR4识别真菌,从而介导真菌性角膜炎的免疫炎症反应。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