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梅毒
常青 王文吉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上海200031
目的:总结报道眼部梅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预后。
方法:收集分析24例2002年至2007年就诊于本院眼科诊断为活动性眼部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检查,B超、眼底照相、视野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全身抗梅治疗后随访半年至五年。
结果:所有24例患者均为眼科首先诊断为梅毒。血清学检查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证实阳性。HIV检查为阴性。其中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30至63岁,平均为47.6岁。双眼发病18例,单眼发病6例。眼部表现为脉络膜视网膜炎者17例,其中1例为单眼发病;视网膜血管炎和视神经视网膜炎者各2例,均为单眼发病;视神经炎3例,1例为单眼。治疗包括全身青霉素,仅1例患者由于青霉素过敏,采用口服红霉素治疗。有2例患者行腰穿脑脊液检查梅毒阳性,按照神经梅毒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炎症消退,视功能提高,在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患者中,视力完全恢复。
结论:梅毒在眼部的表现多种多样,眼部梅毒的诊断往往是获得性梅毒的唯一全身表现。在眼部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要进行必要的血清学检查除外包括梅毒在内的感染性因素,及时诊断,有效的治疗,可获得很好的视力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