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梁切除术的两种术式对角膜散光及晶状体的影响
冯梅艳 梁远波 王宁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100730北京东城区东郊民巷1号)
目的:观察传统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和可拆除缝线的小梁切除术(试验组)后角膜散光的演变过程,以及对晶状体浑浊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4个合作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照组79眼,试验组85眼,用电脑验光检测两组共164只眼的角膜散光度及轴向;观察两组术后6月晶状体混浊程度与术前相比加深1级或>1级的差别,充分散瞳,参照LOCS III的图片晶状体皮质(C)核(N)后囊(PSC)混浊级别,进行分级。结果:对照组术后早期循规性角膜散光为36.9%,试验组循规性角膜散光为48.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36),术后6月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237)。术后6月,两组在晶状体皮质(C)核(N)后囊(PSC)混浊的混浊程度无差异,(P=0.238,p=0.120,p=0.795).结论:早期文献的研究显示可拆除缝线能够降低早期并发症提高了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成功率。本研究观察了可拆除缝线的应用不会加剧晶状体的混浊,虽然在术后早期加重了角膜散光,但随着缝线的拆除由缝线引起的角膜散光逐渐恢复。说明可拆除缝线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易于推广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 可拆除缝线 散光 晶状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