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三种小梁切除术后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图的变化
作者:王林农,…  文章来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眼科 210006  点击数1194  更新时间:2004/6/2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比较直线巩膜隧道切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A组)、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B组)、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C组)三种术式对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图的影响。方法:采用眼前节扫描系统(Orbscan Ⅱ)检测三种小梁切除术术前、术后2周、1月、3月、1年角膜地形图。结果:(1)角膜前表面:A组术后早期角膜散光量明显增加,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术后3月接近术前水平,术后1年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术后早期角膜散光量明显增加,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至术后1年时都仍然明显高于术前;三种术式术后早期角膜散光呈顺规性改变,随时间延长,向逆规性散光漂移。(2)角膜后表面3.0mm和5.0mm视区:屈折力平均值:术后2周A组患者下降,B组和C组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至术后1年时接近术前水平,差异也无意义。散光值:A组患者术后2周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此后逐渐下降,至术后1年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意义;B组患者术后2周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此后3.0mm视区散光值逐渐下降,至术后1年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意义;而5.0mm视区散光值此后变化不大,至术后1年时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意义;C组患者术后1月升高达最高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此后3.0mm视区和5.0mm视区散光值均逐渐下降,至术后1年时与术前相比差异3.0mm视区无意义,而5.0mm视区仍有意义。(3)角膜后表面中央顶点:近视球镜值:三种术式术后早期变化不明显,1年以后A组变化仍不明显,而B组和C组均有升高。近视散光值:A组术后早期变化不明显,1年以后变化仍不明显;B组术后早期变化不明显,1年以后变化明显;C组术后早期和1年以后变化均明显。半径:A组和B组术后早期和1年均加大,C组早期加大虽不明显,但1年仍有加大。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直线巩膜隧道切口可以引起术后早期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散光值的增加,但是很快能够恢复;虽然可以引起角膜后表面中央顶点的移位,但是不影响角膜后表面中央顶点球镜和散光值。小梁切除术联合MMC传统矩形巩膜瓣切口引起术后早期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散光值增加,前表面散光值增加持续存在,后表面散光值增加中央区可以恢复,而周边区持续存在;不但可以引起角膜后表面中央顶点的移位,还可以引起此点球镜和散光值的变化。可拆除缝线不会加剧散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