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蒙古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
作者:崔巍  文章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医院眼科  点击数1105  更新时间:2008/2/11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中国蒙古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
崔巍 张伶俐 云丽娜 李臻 高伟
内蒙古自治区医院眼科 呼和浩特市 100174
目的:通过对蒙古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观察,探讨我国蒙古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一)对蒙古族PACG小梁组织36例,汉族PACG小梁组织36例,蒙古族正常人眼小梁组织30例,汉族正常人眼小梁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拍照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梁细胞凋亡率。(二)应用亚硝酸还原法分别测定蒙古族PACG60例,汉族PACG60例,蒙古族正常人60例,汉族正常人60例房水及血清一氧化氮浓度。(三)利用眼活体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蒙古族PACG120例,汉族PACG120例,蒙古族正常人120例。汉族正常人120例进行眼前节七个指标的测量并拍照。结果:(一)蒙古族PACG小梁薄板发生明显改变细胞器明显减少;小梁细胞凋亡率增高。(二)蒙古族PACG与汉族PACG房水及血清中一氧化氮浓度无明显差异。(三)UBM检查蒙古族正常人眼比汉族正常人眼具有前房浅、晶状体厚、晶体相对位置偏前,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蒙古族人眼存在的高于汉族人眼的浅前房、窄房角的解剖因素是其青光眼高发的高危因素,而小梁网超微结构异常和小梁细胞凋亡率增高是次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青光眼 发病机制 蒙古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