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运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方法,对近视性、远视性、散光性弱视患儿治疗前后进行P-VEP检查对比,探讨不同性质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出近视性、远视性及混合散光性3组弱视患儿各30例,均运用多功能弱视综合矫治协调器进行弱视治疗。在弱视治疗前后分别做视力和P-VEP检查,将结果进行疗效对比。另选取30名屈光正常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3组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远视性弱视的疗效最好,混合散光性弱视次之,近视性弱视的疗效最差。通过诱发电位方法对弱视患儿和正常儿童进行P-VEP检查,发现弱视眼的P100的潜伏期延长,P波振幅下降。近视性弱视其P100潜伏期最长,P波振幅最低。通过对近视性、远视性、散光性弱视3组弱视病人治疗前后的诱发电位检查,发现弱视眼在治疗之后P100的潜伏期缩短,P波振幅上升。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分别用视力及P-VEP进行疗效对比,证实了两种方法的共通性和可行性。在弱视治疗之前后,通过对3种类型的弱视患儿P波潜伏期和振幅对比,发现近视性弱视疗效最差,其发病机制可能是治疗前P波潜伏期最长,振幅最低,其本身就有难治性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屈光不正性弱视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潜伏期 振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