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近视眼常见症状体征对于近视进展与加深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检测眼球发育的早期近视化以及预测近视的形成和进展。
方法 选出近视相关生物参数以及眼底形态学改变。
(1)视力:年龄的概念。(2)散瞳验光后的屈光度:屈光度与年龄之间存在一相对对应的关系。(3)角膜曲率:人体的屈光补偿或代偿机制。(4)散光:确定散光轴位。(5)眼压和角膜厚度。(6)眼轴:与屈光度有着线性关系。(7)眼部病变:包括3个部分:①后极部整体的改变,豹纹状眼底、局部萎缩斑或广泛萎缩灶、后葡萄肿形成,以及视网膜脉络膜退行性改变,按脉络膜血管暴露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豹纹状眼底改变。②视盘区的鼻侧过度牵引、弧形斑形成、视盘倾斜,以及视杯改变、视盘血管改变;弧形斑的分类:≤1/2PD弧形斑,±1PD弧形斑,>1PD弧形斑。③黄斑区漆裂纹样病变、Fuchs 斑和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结果
(1)近视相关生物参数:①结合前面的散瞳验光屈光度、角膜曲率,可以综合判断真实屈光度;②结合散光和轴位、角膜厚度、以及眼压可以预测以后的屈光发展趋势,判断是否向近视方向发展;③再结合连续2个或3个半年的各个参数、对比变化,计算发展速度。④最简便的方法是观察身高变化,以监测眼球的近视化发育进程。
(2)近视眼底形态学改变:半定量细化或等级性划分豹纹状眼底、弧形斑改变,可以监测近视向病理性近视发展的转折点,与近视眼的发生年龄阶段、预后有关。
结论 近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现象,是正常发育过程中过度发育的部分,即眼球正式化过程的近视化。监测发育中的相关生物参数,并综合评估,可以预测近视的形成和进展,即3~14岁儿童青少年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各种屈光性参数和生物参数记录和眼底彩色照片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