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经结膜角巩膜缘隧道切口的临床观察
作者: 张劲松 …  文章来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110001  点击数1223  更新时间:2004/6/9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一种新的经结膜角膜缘隧道切口的方法及其观察早期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文采用3.2mm穿刺刀一次完成,由角膜缘上方1mm穿刺进入结膜下并经角巩膜缘 制作2.0mm隧道切口。本文应用不同的三种角巩膜隧道切口,即对经角巩膜上1mm(A组)及2mm(B组)结膜穿刺的角巩膜隧道切口与常规角巩膜隧道切口(C组)进行比较。每组选择30只白内障眼,将其分为三组并分别观察每组手术中经过,手术后患者刺激症状,异物感及切口的状态作为观察指标。 结果:术中结膜下水肿眼数:A组 2眼(6%);B组 7眼(23%);C组 0眼(0%)。术中结膜下出血眼数:A组:1眼(3%);B组:4眼(13%);C组:1眼(3%)。术后术眼刺激症状眼数:A组:1眼(3%);B组:2眼(6%);C组:8眼(26%)。术后异物感眼数:A组:1眼(3%);B组:0眼(0%);C组:7眼(23%)。三组术后结膜水肿均为0眼,次日结膜切口已平复。术后角巩膜切口不平眼数: A组:0眼(0%);B组:1眼(3%);C组:7眼(23%)。 结论:经结膜角巩膜隧道切口(A、B组)较常规角巩膜隧道切口(C组)具有术后易于覆盖角巩膜切口、减少切口不平、利于切口恢复、减少术后刺激症状及异物感等优点。但由于经结膜组术中易造成结膜下水肿(B组较A组更为明显),不利于术中操作。故采用角巩膜缘上1mm经结膜角巩膜隧道切口为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