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回顾性分析173例脉络膜黑色素瘤(Choroidal Melanoma,CM)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探讨影响肿瘤的侵袭转移的因素,旨在评价临床预后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北京同仁医院眼病理室10年间(1994~2003)存档的173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的分析数据包括年龄、性别和眼别、病程、主诉、组织病理学特点(包括大体形态、肿瘤大小、肿瘤最大高度及最大基底径)、巩膜侵犯情况等。所有指标的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包。
结果 173例患者平均年龄44.84岁,其中30~50岁89例(51.4%),30岁以下26例(15.0%),50岁以上58例(33.6%)。每年新发病例数最多36例(2003年),其次21例(2001年)、19例(2002年),最少8例(1996年)。男女之比1.16:1,左、右眼发病比82:91例。平均病程237.9天,病程在1年之内106例(86.2%),其中69例(56.1%)在2个月内。就诊主诉患眼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症状67例(38.7%),其次是视力丧失22例(18.8%),眼前有黑影遮挡17例(9.8%),其他主诉眼前有闪光感、眼红、眼胀痛等症状11例(6.4%)。组织病理学大体形态中,呈局限性扁平状或结节状生长79例(45.7%),蘑菇状或球形生长的77例(44.5%),弥漫性扁平状生长者4例(2.5%),多灶状弥漫性生长3例(1.8%)。组织病理学类型中,其中梭形细胞型84例(48.6%),混合细胞型62例(35.8%),上皮样细胞型19例(11.0%),其他类型包括气球细胞型和坏死型等3例(1.7%)。肿瘤体积大小分级中,大肿瘤组81例(46.8%),中等大小肿瘤组39例(22.5%),小肿瘤组6例(3.5%);肿瘤的最大高度分级中,属于大肿瘤组74例(42.8%),中等大小肿瘤组44例(25.4%),小肿瘤组8例(4.6%);肿瘤最大基底径(LTD)分级中,LTD≤10mm 14例(8.1%),LTD≥15mm 48例(27.7%),界于二者之间有64例(37.0%)。巩膜导管侵犯情况统计中,侵犯巩膜导管者有65例(37.6%),未侵犯巩膜导管66例(38.2%);巩膜浸润深度统计中,肿瘤细胞浸润深层巩膜30例(17.3%),浸润中层巩膜13例(7.5%),浸润至浅层巩膜4例(2.3%),全层巩膜浸润5例(2.9%),未浸润巩膜78例(45.1%)。
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以中年人居多,近年来新发病例有所增加,发病无明显性别和眼别差异。患者主诉视力模糊、视力下降最常见,可出现眼前有黑影遮挡,甚至视力丧失等症状,其症状伴随肿瘤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组织病理学中,大体所见多呈局限扁平结节状生长或蘑菇状球形生长;梭形细胞型最常见,其次混合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较少见。其发病年龄和组织病理学类型间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关系。本组资料还显示,侵犯巩膜导管、浸润巩膜深度以上皮样细胞型最多见,混合细胞型次之,梭形细胞型最少,但统计学分析不具有显著差异。肿瘤大小、高度和最大基底径与组织病理学间亦无显著关系。肿瘤最大基底径和侵犯巩膜导管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LTD决定巩膜导管的侵犯情况,提示LTD在指导临床治疗、判断肿瘤的转移以及评价临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