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重度DLK病例报告
作者:毛伟 陆斌…  文章来源:宁波江东眼科医院 准分子屈光手术科 315040   点击数715  更新时间:2011/5/13 11:58:00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LK)临床上在LASIK术后病人较为常见,多为轻中度,有自愈倾向,重度患者较为少见,需强效激素冲击治疗联合掀瓣冲洗,我科曾发生一例重度患者,其诊疗过程如下,供同道借鉴。 患者,男性,19岁,于2008年2月3日来我院准分子屈光手术科就诊,要求行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术前眼科检查无殊,无自身免疫性或结缔组织疾病,无眼部外伤、过敏病史;专科检查:右眼 0.06 -4.50/-0.50*70 →1.0 左眼 0.06 -4.75 →1.0 ;非接触眼压 右眼 16.0mmHg 左眼 19.0mmHg;CCT 右眼 553um 左眼 557um;角膜地形图 周边曲率(7mm直径) 右眼 42.24@118/41.01@31 左眼 44.11@97/42.18@143 ;明室内瞳孔直径 右眼 3.94mm 左眼 4.05mm;眼底正常。遂于2月5日在表面麻醉下行二眼LASIK手术,术中顺利,使用MoriaⅡ110 自动旋切刀,角膜瓣蒂部留于12点钟处,二眼切削直径6.5mm,切削深度 右眼98um 左眼 88um。 术后第一天患者裸眼视力 右眼 1.2 左眼 1.0,右眼角膜瓣下部DLK(+),左眼角膜透明,瓣位正,予常规氟米龙眼液治疗;术后第九天,二眼视力维持原有水平,右眼角膜瓣下部DLK依然为(+),前房(—),遂改含强效激素的点必舒眼水、眼膏予以治疗;术后第十三天,视力 右眼 1.0 左眼 0.8,非接触眼压 右眼 28.0mmHg 左眼 32.0mmHg,右眼角膜层间浓密的尘状浸润斑在周边5点和7点处较为明显,前房(—),改用氟米龙眼液联合普南扑灵、派立明等降眼压治疗,眼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二眼视力在1.0左右波动;术后二个月,二眼视力1.0,非接触眼压 右眼 10.0mmHg 左眼 11.0mmHg,右眼角膜层间周边5点和7点处各存在浓密的白色斑块,边缘清晰,周边无浸润,前房(—)。 术后五个月裂隙灯下所见如图1、2,视力 右眼 1.0 左眼 1.2,电脑验光 右眼 +3.00/-4.00*132 左眼 -0.75DS,期间曾在监测眼压下行强效激素眼液冲击治疗,然收效甚微,当日在取得患者理解和同意后,行右眼角膜瓣下冲洗,术中感觉白色斑块似豆渣物,质地松散,与周围组织无紧密粘连,冲洗后角膜瓣复位良好,予氟米龙眼液滴眼,冲洗术后第五天如图3、4;冲洗术后一年复查,裂隙灯下所见如图5、6,二眼视力1.2,右眼电脑验光 +1.25/-1.50*140,原混浊斑块处少许瘢痕增生,无炎症反应,未见角膜上皮内生、植入,前房(—)。 DLK于1998年由Smith RJ等[1]首次报道,又称为非特异性层间角膜炎、撒哈拉沙漠综合症(sands of the Sahara syndrome),属于角膜板层屈光手术后非感染性、弥漫性层间炎症,其原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过敏性或毒性炎症反应有关;其发生率报道不一,可达1/30~500眼[2]。 DLK的可能诱因为角膜层间异物残留,包括:手套上的滑石粉、刀具上的金属碎屑、润滑油、细菌内毒素、激光消融后产生的物质、睑板腺分泌物及消毒液等。其临床特征为LASIK后1~6天发生,个别发生于10个月后,可以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或中度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无明显的结膜充血或睫状充血;角膜基质内浸润弥散,局限于角膜瓣和基质床之间,无相应位置的上皮损伤;不伴有前房内炎症反应或反应轻微。 临床上,DLK可分为4期[3]:Ⅰ期,病变局限于周边部,瞳孔区未受累;Ⅱ期,完全性的轻、中度层间浸润;Ⅲ期,完全性层间浸润伴细胞聚集;Ⅳ期,完全性致密的层间浸润,伴角膜基质融解,视力明显下降、眼睑水肿、睫状充血和前房反应。 DLK的治疗:对于轻中度患者予皮质类固醇眼液冲击治疗,多可奏效,重度患者应掀瓣冲洗,必要时还可在冲洗液中加入激素,以增强疗效。 临床上,对于DLK患者主要是与感染性角膜炎相鉴别,后者多伴有结膜或睫状充血,病灶可向角膜表面或深部扩展,严重者常有前房的炎症反应,其病灶边缘不清,伴浸润环,抗生素治疗常奏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