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激光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25例观察
作者:苏风军  文章来源:山东省聊城市中医院  点击数348  更新时间:2011/9/13 11:58:00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1 目的 探讨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效果。
2对象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接受治疗的患者76例125眼,所有患者均已应用降血糖药物控制血搪。仪器:应用美国IRIS公司生产的Oculight GL激光治疗机,532nm的纯绿光。经检查确诊的增生前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出现大片状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1.2 治疗方法 ①伴有黄斑水肿:先行黄斑区光凝,如是局限性黄斑水肿, 根据FFA及眼底病变情况对微血管瘤及渗漏的毛细血管行局部光凝;如是弥漫性黄斑水肿,行“C”形格栅样光凝。黄斑区光凝后1~2周,再行全视网膜光凝,以免加重黄斑水肿。②不伴有黄斑水肿:按全视网膜光凝术光凝标准范围进行光凝。光凝治疗的顺序通常是先光凝视乳头边缘鼻侧、上方和下方500μm以外,以及颞侧上下血管弓以外的视网膜。黄斑颞侧光凝斑距中心凹约2PD左右,后极部被光凝斑环绕以后,再治疗较周边部的视网膜。激光参数的选择:(1)黄斑区光凝:光斑大小100~200μm,时间0.1s,功率100mW;光凝微血管瘤及毛细血管渗漏功率调到Ⅱ级光凝斑反应, 如是格栅样光凝功率调到Ⅱ级光凝斑反应,总光凝点数100~300 个;(2) 全视网膜光凝:光斑大小, 后极部200μm, 中周部300μm,时间0.2s,功率调到Ⅲ级光凝斑反应,总光凝点数1500个左右, 分3~5次完成, 间隔7天~14天。在行激光治疗前均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治疗后最初3个月内每个月常规检查眼底1次,光凝治疗后3个月、半年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复查,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决定是否行视网膜激光补充治疗。光凝治疗后嘱患者定期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1.3疗效判定标准:光凝后1年复诊时检查视力等于或大于治疗前,眼底视网膜上可见清晰的光凝斑,原有视网膜出血吸收,微血管瘤及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消失,渗出吸收,原有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无新的新生血管出现,视网膜及黄斑区水肿消退,为治疗有效。反之为治疗无效。
3  结果  本组病例经1~2年随访, 随诊过程中有18例进行了视网膜激光补充治疗,有11眼进展为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其中4眼发生视乳头新生血管,3眼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发生视网膜新生血管伴有玻璃体出血,给予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总有效率为72%。
2 1 视力 治疗前后视力的对比:治疗后≤0.1 的眼数减少7眼;0.2~0.4 的眼数减少13眼;0.5~0.9的眼数增加了21眼;≥1.0的眼数增加了2眼。光凝后视力提高及保持不变者112眼,视力降低者13眼。总有效率为90%。
    2.2 黄斑水肿 术前局限性水肿者13眼, 弥漫性水肿9眼,囊样水肿8眼,共30眼;术后局限性水肿5眼,弥漫性水肿3眼,囊样水肿1眼,共9眼。总有效率为70%。
2.3 眼底情况 经FFA观察及检眼镜检查, 125眼中96眼1~2月微血管瘤基本消退,18眼(大多数位于后极部)经再次补充光凝后渐消退,11眼进展为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总有效率为91%;37眼位于周边部浅层视网膜出血者于1~2月左右吸收,21眼位于黄斑部者吸收较慢,其中5眼反复出现小的出血,均经再次补充光凝后于4~8月渐吸收;视网膜前出血吸收较慢, 2眼平均10月吸收。总有效率为100%。
2.4 并发症 光凝术光凝术后发生黄斑水肿者9眼,均是在完成全视网膜光凝后约1~6月发生。有2眼完全视网膜光凝后分别于1月,7月发生玻璃体积血。出血量均较少,1月内自行吸收。经FFA证实周边视网膜仍有新生血管,再次补充光凝后未再发生玻璃体积血。3例为新生血管所致虹膜红变继发青光眼,经药物降眼压和睫状体冷冻治疗后虹膜红变消退,眼压得以控制,保留眼球及残余视力。
4 结论  随着激光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眼底激光光凝已成为治疗单纯性DR和预防新生血管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激光光凝主要机制是光凝使视网膜内微血管瘤和扩张的毛细血管闭塞,从而相对减少视网膜缺血缺氧面积,改善了视网膜氧供,减少了因缺血诱导的新生血管生长因子VEGF,IGF21等的分泌。激光光凝术治疗可以封闭视网膜内血管或微血管瘤的渗漏,从而减轻视网膜水肿。大面积光凝术破坏了外层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使视网膜的耗氧量降低, 光凝术后形成的视网膜瘢痕使视网膜变薄,使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氧向视网膜扩散更容易,缓解了视网膜的缺氧,并破坏了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减少或清除了血管生长因子的合成和释放,阻止了新生血管的生成和促进已形成的新生血管消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