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临床上那些刚刚发生全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其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发现锥体功能下降往往要比杆体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众所周知,视网膜脱离中色素上皮层(RPE)与神经上皮层的分离普遍发生在光感受器外节。我们在小鼠视网膜脱离模型中发现杆细胞和锥细胞外节各自发生离断的部位存在不同,这种不同成功地解释了上述临床现象。
方法 1、成年C57小鼠共8只分2组:实验组小鼠4只右眼视网膜下腔注射1.4%透明质酸钠造成全视网膜脱离,对照组小鼠4只右眼仅作巩膜穿刺。手术后1天记录右眼ERG:完全暗适应状态下弱光刺激(-3.0Logcdsm-2)诱导杆体反应,明适应状态(背景光亮度:30cdm-2)下强光刺激(0Logcdsm-2)诱导锥体反应。2、ERG记录完毕后实验组小鼠马上摘除右眼,视网膜冰冻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用抗杆细胞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PDE)抗体标记杆细胞外节,用PNA和抗锥细胞视蛋白(Opsin)抗体标记锥细胞外节。
结果 1、小鼠视网膜脱离后1天,ERG杆体反应b波幅值较对照组正常值下降约50%,而锥体反应b波振幅较对照组正常值下降约80%。2、视网膜脱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杆细胞外节断端多在靠近RPE侧,脱下来的视网膜的杆细胞上尚保留外节绝大部分;而锥细胞外节断端多在靠近锥细胞内节侧,所以锥细胞外节及其包含的视蛋白大量从锥体细胞上脱落。
结论 视网膜脱离对锥细胞结构的影响显然要比杆细胞严重,所以脱离后短期内,当视网膜尚未发生严重的缺血性损伤时,锥体功能的下降要比杆体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