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不缝合结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研讨
作者:罗能明  文章来源: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  点击数295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1995年以来,我们先后收治106例(123眼)多种类型青光眼,并施行了不缝合结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经长达多年观察,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 10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74例,最大年龄89岁,最小年龄6岁,平均年龄62岁,右70眼,左53眼,入院平均眼压46.72mmHg,术后出院平均眼压14.52mmHg,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02眼,开角型青光眼4眼,继发性青光眼11眼,外伤性青光眼3眼,发育性青光眼1眼,先天性青光眼2眼(1例)。
治疗方法 嘱患者平卧,患眼常规消毒铺洞巾,2%利多卡因球后、耳前神经及球结膜下麻醉,暴露患眼,固定上直肌,在“12点”角膜缘左右,做以穹窿部为基底沿角膜缘切开的球结膜瓣,暴露角巩膜缘,巩膜烧灼止血,并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3×4mm或4×4mm巩膜瓣分离,至角巩膜缘深层切开,前房注入少许卡米可林缩孔,咬切深层巩膜再做虹膜周边切除,缝合巩膜瓣2针并结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2-5min,至前房形成为佳,整复结膜瓣伤口,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3万u、地塞米松2mg,包患眼,安送病区。
结果 本文123眼中,69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47眼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保持不变,7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所下降,术后出院1-2周门诊复查,前房形成满意。出院时术后平均眼压14.52mmHg,大多数结膜滤泡形成较弥散,少数患眼滤泡甚至不明显,特别老年患者球结膜脆薄,且筋膜组织极少(萎缩),术后1-2个月滤泡才渐渐形成并局限。手术早期有6例在术后出现浅前房及前房消失现象,经双眼加压包扎1-2d,前房形成稳定即可。手术早期2例患者闭角青光眼单眼行手术后,因包扎双眼,暗适应致使另眼诱发青光眼,故术后改进仅包患眼。有近65例患者1~10年回访中,病情都得到控制,平均眼压15.8mmHg,其中有2例2眼分别在术后2~3年后因眼压升高,拒绝治疗,逐渐失明(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1例、外伤性青光眼1例)。因无球结膜瓣缝线,每位患者一般术后3天出院。作者本文未统计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病例。
讨论 4.1 手术方法采用不缝合结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方法,与常规的手术方法不同,减少了手术步骤,简化了手术操作,避免了因缝线引起的眼部刺激症状,以及拆除结膜瓣伤口缝线带来的并发症,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为患者降低治疗费用,有较好的社会效益;4.2 该研究阐明了不缝合结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方法,首次提出不缝合结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效果肯定,目前该手术在国内同类手术中未见报道;4.3 该项目具有创新性,在国内率先开展不缝合结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