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光诱导视网膜变性猪接受异种胚胎视网膜移植后的功能变化
作者:李世迎  文章来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  点击数197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通过将人胚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联合移植到光诱导视网膜变性猪的视网膜下腔,探讨大动物视网膜移植的方法,观察此类异种移植后宿主视功能的改变、以及移植物和宿主的活体及离体形态学变化。
方法  白色荧光灯持续照射建立小型猪的光诱导视网膜变性模型,用准分子激光微切削脉络膜制备胚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联合移植片。对光变性猪和正常猪行视网膜下腔移植手术及伪手术。术后1周、1、2、3、5、12月行检眼镜、眼底彩照、荧光造影以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 检测移植物在宿主视网膜下腔的存活能力以及宿主视网膜功能的变化,并通过HE染色和免疫荧光观察移植物与受体视网膜的整合方式。
结果  视网膜移植手术成功率66.67%。术后12月内行眼底彩照和荧光造影,发现移植区无荧光渗漏、水肿等排斥现象。光变性猪眼mfERG检查显示,术后1月移植区(1环)视网膜功能非常显著升高,5、8月移植区及附近(2环)视网膜功能均有改善,伪手术眼术后视网膜功能没有改善。移植物与宿主形态整合的特点是:术后1月时移植物局部与宿主视网膜有丝状连接,未见有融合;术后2月移植物局部与宿主接触,但还未形成融合;术后3-5月移植物局部与宿主视网膜有融合,Chx10阳性以及GFAP阳性表达增加。
结论  人胚胎视网膜能在猪视网膜下腔安全存活至少12月,与宿主视网膜形成了部分整合,宿主视网膜的移植区及附近视网膜功能均得到改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