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原发性前房角关闭激光治疗前后前房角的UBM改变
作者:田祥  文章来源:遵义医学院附院眼科  点击数256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 筛查原发性前房角关闭 (PAC) ,进行预防性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 (LPI) 或联合氪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KLPI),比较前房角形态变化情况,探索房角关闭机制及阻止PAC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展的方法。
方法  1、30例 (51眼)解剖窄房角 (ANA) 患者,行明、暗光线下UBM检查,筛选PAC。观察测量房角开放距离 (AOD500) 、小梁虹膜夹角 (TIA)、周边虹膜厚度 (IT1) 、虹膜睫状体距离 (ICPD) 、小梁睫状体距离 (TCPD) 、虹膜晶体夹角 (ILA) 、虹膜晶体接触距离 (ILCD) 、中央前房深度 (ACD) ,筛出的PAC进行LPI治疗,术后2周查UBM,对仍然存在虹膜小梁网暂时性接触者行KLPI,术后2周复查UBM。2、自身对照配对设计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PAC筛选:ANA眼PAC发生率暗、明光线下分别为78.43% 、50.9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2、PAC眼LPI治疗前后的UBM改变 (28眼) :暗光线下LPI前、后PAC发生率分别为96.43%、32.14% (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明光线下LPI前、后PAC发生率分别为67.86% (19/28) 、 7.143% (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明、暗光线下AOD500、TIA术后较术前均增大 (P<0.05) ,LPI后房角宽度增加;明、暗光线下ILCD术后较术前增大、ILA术后较术前减小 (P <0.05) ,LPI后瞳孔阻滞力降低。3、KLPI前后PAC变化情况 (10眼) :术后在明、暗光线下房角关闭率为0;部分点位AOD500、TIA术后较术前增大 (P<0.05) 。4、房角关闭机制:单纯瞳孔阻滞占64.28% (18/28) ,单纯非瞳孔阻滞型占7.14% (2/28) ,混合机制型占28.57% (8/28) 。
结论 PAC房角关闭的机制以瞳孔阻滞、混合机制为主,周边虹膜肥厚或/和睫状体前移是PAC眼LPI后仍然存在房角关闭的主要因素; KLPI能使LPI后的PAC眼房角完全开放。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