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影像学检查在后巩膜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赵海生  文章来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  点击数263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后巩膜炎是眼科临床最易误诊而又具可治疗性的疾病,探讨眼底彩照、FFA、A/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后巩膜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最大限度减少该病的误诊并为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2008-12至2011-5间我院收治的12例后巩膜炎患者,比较其眼底彩照、FFA、A/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在诊断、治疗及随访中的结果。患者资料:年龄41-66岁、男女各6例,平均住院治疗天数14日;随访期限3周-3年。
结果 1. 眼底彩照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眼底肿胀、视网膜水肿、环形脉络膜脱离及渗出性黄斑脱离;2.FFA检查出现血管床荧光增强及多个针尖大小强荧光;3.A/B超结合在巩膜不规则回声声影基础上定位具体位置极其增厚的巩膜具体厚度值变化;4.眼眶CT检查发现眼环增厚及眼球壁向内受压;5.眼眶MRI检查表现为眼球后壁弧形巩膜增厚, T1W I呈中信号, T2W I为低信号且病变增强明显。
结论 后巩膜炎是一种诊断比较困难的眼科疾病,但是详尽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误诊,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在临床上具体价值在于(1) 眼底彩照及FFA检查为临床BIO检查提供有力的佐证;(2)超声检查:B 超检查具有典型特征, 是诊断后巩膜炎较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A超行三维定位及病变巩膜厚度值测量,对后巩膜炎诊治及随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眼眶CT或MRI 检查常为后巩膜炎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也可作为随访的重要手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