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分析苯扎氯胺(BAC)对兔眼表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张振豪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所  点击数334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分析苯扎氯胺(BAC)对兔眼表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通过眼角膜局部给药的方法,分别滴加0.01%、0.05%和0.1%的BAC,一眼作为BAC处理组,对侧未治疗眼作为空白对照,每日2次,持续14天给药。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眼表组织、运用角膜荧光染色和泪液分泌实验观察眼角膜以及泪液分泌的变化。运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上皮细胞层、基质层和内皮细胞层的变化,PAS染色观察杯状细胞数目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记观察ZO-1、MUC5AC的定位和表达。
结果  0.1%、0.05%、0.01%BAC组分别从第3d、7d、10d开始有荧光着色,泪液分泌检测实验发现,第10d开始泪液分泌明显减少。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1%组14d后角膜上皮表层细胞缺损严重,基质层桥样结构明显增多,内皮细胞形态发生萎缩, 0.01%、0.05%、0.1%组角膜厚度分别在第14d,10d,5d明显增厚。苏木素伊红染色发现,10d后0.1%组上皮缺失严重,PAS染色发现杯状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免疫荧光发现ZO-1在胞膜上的定位发生破坏,MUC5AC表达减少。
结论  短期使用苯扎氯铵可造成眼表组织的损伤,长期使用可导致角膜内皮屏障功能的破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