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表面功能化碳纳米管的眼用安全性评价
作者:张舒  文章来源: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点击数206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随着碳纳米管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研究的逐步发展,碳纳米管的生物毒性问题越来越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在碳纳米管的实际应用和科研实验过程中,眼部与其接触是不 可避免的,因此,探讨和研究碳纳米管的眼用安全性将是非常必需和必要的。本研究以人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ARPE-19)作为模型细胞,研究探讨了碳纳米管(CNTs) 及其表面分别接枝羧基和羟基后致细胞损伤的反应机理,为CNTs作为眼科药物和基因治疗载体的潜在应用提供保障。
方法 将5、10、50、100μg/ml浓度的3种CNTs分别与ARPE-19共同培育24、48和72小时。我们分别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同时运用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评估细胞LDH的释放量;利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生成量;采用Hoechst染色试剂盒来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另外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以此来分析CNTs对细胞的损伤程度。
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CNT-COOH对细胞的损伤程度要小于CNT-OH和CNTs。含碳纳米管的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LDH含量有所升高,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碳纳米管诱导细胞内ROS升高的次序依次为CNTs >CNT-OH >CNT-COOH;Hoechst33258染色后表明CNTs诱导细胞凋亡不明显;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部分碳纳米管被ARPE-19细胞吞噬。
结论 表面功能化的碳纳米管展现了比未改性的碳纳米管更好的眼部生物相容性。不同改性的碳纳米管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不同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功能化的碳纳米管具有作为治疗眼底疾病药物或基因载体潜在可能性。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