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双侧埋藏性视乳头玻璃疣合并单侧微小黄斑病变1例
作者:王静波  文章来源:解放军第309医院眼科  点击数287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患者  男性,38岁。因“发现左眼视物变形3年”于2011年2月来我科就诊。患者于3年前于眼镜店配镜时无意中发现左眼视物变形(近视及散光矫正后视物变形无改善),无眼红,无眼痛,无视物模糊,未予诊治,此次为求诊治来我科就诊。既往双眼屈光不正,其他无特殊。父母、兄弟姐妹及配偶体健,家族中无遗传病史。全身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眼科检查:视力 右眼0.06,矫正视力1.0,左眼0.02,矫正视力1.0;眼压 右眼16.5 mmHg,左眼16.8 mmHg;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隆起,边界不清,隆起高度约1 D,左眼视盘下方边缘可见小点状出血,视网膜平伏,未见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清(图1)。Amsler表检查:左眼注视时固视点颞侧2个竖线变形(屈光不正未矫正、戴镜矫正近视和散光后视物变形无改变)。自发荧光检测阴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早期可见视盘荧光逐渐增强,晚期视盘呈强的荧光着染,造影过程中未见荧光渗漏。视野:双眼生理盲点扩大。图形视觉诱发电位(VEP):P100峰潜时右眼100 ms,左眼104 ms。眼球B超检查:双眼视盘前方可见结节状强回声光团,当增益降低至50 dB时,强回声光团仍清晰可见。经视乳头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视乳头部位的视网膜神经纤维高度隆起,呈强反射光带;视网膜外核层被下方的疣体顶压并平滑地包绕类圆形的疣体,疣体的周边为平滑的低反射光带(外核层),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正常人无增加(图2)。经黄斑部OCT检查:右眼无明显异常,左眼黄斑中心凹略偏鼻侧局部光感受器内节(IS)、外节(OS)变薄(图3)。波前像差:低阶像差-3.71DS^-0.77DC×14º, OS -3.22DS^-2.06DC×170º,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 右眼0.15 μm,左眼0.19 μm。临床诊断:埋藏性视乳头玻璃疣(双眼),微小黄斑病变(左眼),屈光不正。给予银杏叶胶囊、卵磷脂络合碘、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口服,定期门诊复查。患者半月后复查,左眼视盘边缘点状出血已吸收,视物变形无改善。
讨论  1868年Liebrich首次临床报告视乳头玻璃疣,1958年Müller描述其组织病理学。视乳头玻璃疣可能由于视盘上未成熟的神经胶质增生变性所致,或视神经纤维轴浆崩解钙化而成[1]。视乳头玻璃疣是单眼或双眼受累的先天性视乳头发育异常,其中双眼受累约占75%[2]。视乳头玻璃疣分为表浅性和埋藏性。表浅性玻璃体疣于眼底镜下易见,色淡黄或白色,呈桑葚状。而埋藏性玻璃疣表面有胶质组织覆盖,眼底镜下可见视乳头局部隆起、边缘不整齐,但视乳头无肿胀。通过自发荧光、FFA、眼球超声检查、频域OCT等可对视乳头玻璃疣进行鉴别诊断,尤其是埋藏性玻璃疣。埋藏性视乳头玻璃疣易与视乳头水肿混淆,但FFA过程中视乳头玻璃疣未见荧光渗漏,视乳头玻璃疣的自发荧光检查多为阳性,频域OCT可发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下方的高反射的类圆形疣体[4]
视乳头玻璃疣的患者常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视野缺损,有时可有一过性视物模糊。玻璃疣对视功能的影响,主要是疣体对视神经及其周围血管的慢性压迫性损害。在视神经损害方面,疣体可直接挤压视神经纤维,引起视神经纤维内轴浆传输受阻,视神经功能减退,出现相应的视野缺损。Grippo等[5]发现,与正常人相比,视乳头玻璃疣患者的VEP峰潜时无明显改变,而多焦VEP则显示峰潜时延迟,这可能是因为多焦VEP可以更好地反应局部病变。在血管损害方面,疣体的压迫可引起视网膜静脉阻塞,可刺激视网膜中央动脉,引起动脉痉挛、阻塞;大的疣体可直接侵蚀血管壁,导致血管破裂;视盘长期慢性缺血,可导致视盘周围新生血管的产生。
视乳头玻璃疣的治疗主要为观察和随诊,如果出现并发症,可对症治疗。
 此例患者左眼视物变形我们考虑为黄斑中心凹略偏鼻侧处局部IS/OS变薄有关。患者Amsler表检查视物变形明显,近视及散光矫正后视物变形无改善,角膜地形图及波前像差的低阶像差提示近视和散光,高阶像差无明显异常。综合这些检查,我们诊断患者为左眼微小黄斑病变。如能行微视野检查,会更具有说服力。
双眼埋藏性视乳头玻璃疣并不少见,但我们此例患者双眼视乳头玻璃疣较大,且同时合并单侧微小黄斑病变,这种病例比较少见。OCT(尤其是频域OCT)是一种较新的高分辨率的视网膜断层成像技术,它对黄斑微小病变的早期诊断、病情追踪和治疗效果观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