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两种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对比研究
作者:古学军  文章来源:南昌爱尔眼科医院  点击数263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植入不同球差非球面人工晶体视力、全眼球差、焦深等方面的改变,旨在评价角膜球面像差引导下的个体化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 前瞻性研究,研究患者统一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年龄45~68岁,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除外具有能影响术后视功能的原发性疾病的病例。根据术前Oculus Pentacam系统测量的角膜球差数值,选择植入不同球差的非球面人工晶体,目标是使患者术后全眼球差尽可能接近于零。AcrySof IQ组:34例(36眼),角膜球差+0.18µm~ +0.37µm 人工晶体球差-0.20µm;Akreos AO组:20例(20眼),角膜球差-0.08µm~+0.15µm角膜球差人工晶体球差0µm。术后3个月分别检查患者的自觉症状、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6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球差等。采用t检验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3个月,AcrySof IQ组视力UCVA为0.715±0.042,BCVA为0.842±0.028;Akreos AO组视力UCVA为0.723±0.038,BCVA为0.854±0.0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患者在眩光、光晕的发生率和满意度方面无明显差别。术前、术后6mm瞳孔直径下全眼球差的改变,AcrySof IQ组为+0.43µm±0.15µm,+0.10µm±0.11µm; Akreos AO组为+0.32µm±0.13µm,+0.12µm±0.13µm,两组术后全眼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非球面人工晶体均能有效减少术眼的全眼球差,使术后眼球差接近零或保留一定的正球差从而改善视觉质量,但要做到真正的个体化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则需要更大量的临床依据,包括需要更多不同球差的人工晶体,如何确定最优化球差量等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