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复发性黄斑裂孔发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日佳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点击数197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通过对黄斑裂孔手术病例的临床观察,研究复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危险因素,以提高黄斑裂孔手术的成功率。
方法  对接受了ppv治疗,随访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的753名黄斑裂孔患者(其中男222人,女531人),共824只眼进行回顾性病例研究。
结果  824只黄斑裂孔的患眼中I期7眼,II期94眼,III期362眼,IV期361眼,平均随访时间42.1月。72眼裂孔在一次术后复发,发生时间为术后0.5~117月,平均15.44±22.24月,其中男23人,女49人,年龄18~86岁,平均65.01±11岁;7眼裂孔在二次术后再次复发,发生时间为1.5~24月,平均8.14±7.84月,均为女性,年龄52~72岁,平均65.21±7.28岁。在72只一次复发的黄斑裂孔患眼中病因分别为内界膜残留的31眼(43.1%),周边部视网膜裂孔2眼(2.8%),白内障术后1眼(1.4%),黄斑前膜13眼(18.1%),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眼(1.4%),黄斑水肿12眼(16.7%),视网膜脱离3眼(4.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眼(1.4%),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眼(4.2%),原因不明5眼(7.0%)。7只二次复发的患眼中病因分别为内界膜残留的2眼(28.6%),白内障术后1眼(14.3%),黄斑前膜2眼(28.6%),黄斑水肿1眼(14.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眼(14.3%)。经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初次裂孔术后内界膜残留(P=0.0001, OR 0.421)、末次随访时患眼的白内障程度 (P=0.0160, OR 0.695)、初次裂孔术后出现的黄斑区纤维增殖(P=0.0012, OR 0.33)与黄斑裂孔的复发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黄斑裂孔术后内界膜的残留及黄斑区的纤维增殖是导致黄斑裂孔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内眼微环境的破坏不仅可导致白内障的进展加速,亦可能是黄斑裂孔复发的危险因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