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三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散光变化分析
作者:廖荣丰  文章来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点击数284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研究三种不同白内障超声乳手术切口: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右上方透明角膜切口、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及分析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有关因素。
方法 90例白内障患者132只眼)随机分为三组:A组:上方巩膜隧道切口(30人,45只眼)、B组:右上方透明角膜切口(29人,41只眼)、C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31人,46只眼),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评价患者术眼裸眼视力、晶体核硬度、测量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角膜散光度术中记录超乳时间(ultrasound time UST)、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 CDE)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测量裸眼视力、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散光度观察散光轴向计算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ABC三组间术前及术后1w1mo3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B组、C组术前与术后1w1mo3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1mo、术后1w3mo术后1mo3mo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晶体核硬度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具有正相关性(P<0.054A组、B组术后逆规性散光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增加,C组逆规性散光比例有下降的趋势。5AB组,B组与C术后1w1mo3mo角膜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术后1w1mo3mo角膜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B组术前与术后1w1mo3mo三组角膜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1mo、术后1w3mo术后1mo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A组、C组术前与术后及术后三次角膜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三种不同白内障超声乳手术切口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无显著差异。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是晶体的核硬度。颞侧透明切口与巩膜隧道切口引起的术后散光较小。右上方透明角膜切口操作方便,但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及引起散光较其它两种明显。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